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DRC校正測試--Impulse response

這是左聲道的log sine sweep測量轉成Impulse response的結果,
由上到下分別是校正前、校正後實測結果、校正後模擬結果。

校正前緩緩的拉上去,顯然高頻響應不佳,這也導致掉下去又衝過頭;
校正後的實測結果相當不錯,impulse一開始沒能完全拉到頂,該是因為3.4KHz仍舊無法拉平的結果,到頂後掉下來震盪的波型已經相當接近理想狀況了,
但,與模擬結果比較仍舊可以看出高頻下段的響應不足造成的影響。

這是右聲道的比較,相當類似。
這部份驗證DRC可有效的校正振幅頻率響應。

至於echo部份,
左右聲道都有2, 4.3ms時間差的echo,轉成距離則為0.68, 1.5m。
0.68m應該是聆聽位置的背牆,約莫0.3m;
聆聽位置與喇叭距離3.5m,離地板0.95m,離天花板1.85m,
折算距離差為地板0.5m,天花板1.5m;
可見得天花板造成的echo最強,振幅peak to peak已大於喇叭輸出的impulse。
地板的echo呢?怎麼看不出來?
還是有,右聲道比較明顯,就是impulse後的第二個突起,左聲道幾乎看不見,
其實這是因為我的測試模擬實際上我聆聽的狀況,聆聽位置前偏左有張矮桌,上面擺了PC,因此擋掉左側地板的echo。

另外,左聲道在5.8ms處也有明顯的echo,這該是左側牆,距離比天花板稍遠些,且有個屏風擋住一半;
右聲道則是在5.8ms處也有個小些的echo,這就看不出來是由何處來的...
而0.6ms處那個小小的echo,該是右側牆,喇叭就貼著右側牆角擺,正面朝聆聽位置。

那麼DRC可以解決這些echo嗎?
看起來,似乎沒改善,還更差了!
以4.5ms(也就是4.3ms時間差)的天花板echo來說,校正後的振幅反倒更大了!
但這是以time domain來看,以frequency domain來看又是另一回事...
不過還是看得出一些譜來,
振幅加大是因為高頻響應比較好了,或許該考慮在天花板上加些吸音裝置,或是擴散板;
此外,左聲道在4.75ms處,校正前有明顯的低頻echo,校正後則低非常多,這部份該是消除駐波的部份;同樣的61ms也是類似。
而右聲道或許因為擺在牆角,天花板的駐波就不明顯,
那,背牆與側牆的駐波呢?這由impulse reponse不容易看出來,
這還得另外的工具,正在準備中...

由以上的分析,DRC這種以time domain方式運作的filter,適於處理低頻問題(因為處理高頻容易出現artifact),
因此應搭配高頻吸音較重的空間,這不難達成。
反過來說,
空間處理,以傳統的被動式佈置法,
原本就是高頻好調整,低頻難應付,搭配上DRC正好。

結論,以傳統被動佈置解決高頻,以DRC這類的主動DSP解決低頻。



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DRC校正試聽--振幅頻率響應

DRC校正測試結果不錯,實際試聽,當然也確認這點,
最明顯的便是駐波不見了!我這小小的空間不會再轟轟然~
因此音量可以開大,不至於老是發生音量小沒細節,音量大轟轟然這問題。
然而聽不慣的,或許會覺得低頻都不見了...
因為我們實在聽習慣那種鼓一敲就有很強的駐波這樣的聲音...卻沒想過那其實很不自然,而且蓋掉了一堆其他聲音。
雖然說鼓擺在小空間裡,一定會有駐波,但音響系統的目的不就是還原現場?

另外的優點當然是補足了我的系統的老問題,高音,
小提琴終於聽起來能讓人心思跟著越拉越高了...
但是,若要說能量充足,輕鬆飄逸,那大概還差的蠻遠的...

DRC這類的校正手法,必須避免pre-echo及ring,畢竟音樂並非如test pattern般是一段固定的波型,
若是調到測試訊號的結果很好,實際音樂一定是一堆artifact,就像電影裡的機器人聲音般,詭異透了~
因此只能調到某個程度,一定是不及,而且只能到不及,再來就過頭了,沒有正好這回事。
由波型便能看出這點,校正後的波型仍舊不是很平順的,而是高高低低,但約莫在平直附近來回...
這次的測試只調到一般中等程度而已,尚未到最強的等級。

以此觀點來看,DRC有用否?有什麼用?
當然有用,DRC主要的功能是解決空間問題,
這包含二部份,
一是駐波這個絕大多數空間都會有的麻煩;
二是常見的高頻響應偏多或偏少;
駐波都在低頻,以time domain方式修正正好處理。
房間高頻響應問題則大多是比較廣域的,不會是特定的窄頻,震幅也不會差太多,因此也不難校正。
這二個問題解決,足矣。

也就是說,這是個針對空間的輔助工具,而且效用明顯,
好的音響,沒搞定空間,也是白搭,用上這類工具,才能發揮真正的效果;
差的音響,用上這類工具,除了搞定空間,也能順便幫忙補償缺陷,但不至於讓音響大大升級一番。
但,拿最終結果來比較,同一個空間,
好音響沒處理 vs 爛音響有處理,那個顯得較佳?
聽些簡單沒啥低頻的音樂,前者會較佳,
若聽些低頻多的,那後者應該會占上風,而且是沒坐在正中央位置更能凸顯。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DRC校正--振幅頻率響應simulation


DRC校正有一堆參數可以設定,原作者整理出七個組合,由少到誇張的程度。
這些組合,換句話說,調整的程度(或者強度)的效果差異何在?

取simulation的結果(系統的impulse response經過filter後所得的impulse response)來比較,
這是右聲道,由中等往下共三級的振幅頻率響應,經過1/3 octave smooth,

綠色、褐色、藍色分別為中等、次之、再次之。
顯然1.5KHz以下,校正程度越高越平順。

再比較校正程度由中等以上共三級,

綠色、褐色、藍色分別為最高、偏高、中等。這是1/6 octave smooth的結果,以凸顯差異。
這可以看出校正程度越高,300Hz以下越平順,但是300~3K之間這段中頻反倒更糟。
不過,1.5dB的差異,以喇叭輸出來看,倒還不能算是太差。

再看看調整到誇張與最高的比較,藍色是誇張級,

200Hz以下幾乎拉平了,但1K~3K間反倒很糟,該是產生ring了...

同樣的幾張圖的左聲道結果,


最後這張誇張級的倒是沒那麼差,
顯然ring是否產生與系統原本的impulse respone有關。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DRC校正測試--振幅頻率響應

接續前篇,將測試所得轉成frequency response,並與未校正前比較,左聲道結果如此

這是經過1/3 octave smooth後的結果。
藍色當然是校正後的結果,差異非常明顯,雖然5.5KHz以上仍舊衰減不少。

這測試所用的filter調整的等級是中等,也就是normal level。
若調成strong甚至extreme,高頻部份的補償會更好,但較容易產生artifact,
以目前這組合,strong仍然相當不錯,不易聽出ring的存在。

這是右聲道

改善更明顯。

再來,比較校正後實測結果與simulation(以校正前的impulse response經過filter後)結果

為了放大差異,這二張是1/6 octave smooth,縱軸的scale也放大三倍,每格是0.5dB。
由這二張可以看出simulation與實測結果差異相當小,絕大多數都在1dB以內,
低頻幾乎是完全相同,高頻偏差較大,這也是預期中的結果。

因此,可以得結論,單是以simulation所得的結果便足以驗證filter的效果,無須再實測。


該去音響展嗎?

今年音響展該去嗎?
嗯...去年去了一趟,想去聽聽所謂的高貴的音色該是怎樣...
挺失望,絕大多數連平衡都談不上,與如臨現場也差很遠,當然更不用提高貴的音色...
小柯說圓山的房間有面牆超吸音,高頻都被吃掉了...

但是有些大牌子都在二樓大空間裡,聽起來也是...
頂多說很有力,其他的勒?
單是能否讓人感動這點,都沒做到...
只聽到Gryphon在一間大廳裡的表現相當好,其他的都...

嗯...今年該去嗎...

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DRC有效否?振幅頻率響應測試



這是目前我的系統+空間測試的結果,輸入的訊號是10~22,050Hz的log sine wave,

左側標示處是駐波最嚴重處,約為56Hz。
經過DRC產生的filter convolution後的訊號再輸入系統,測試所得為

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音響室理想頻率響應

DRC作者提到這點

Bruel & Kjaer (i.e. Mœller) recommendations for listening room frequency response, i.e. linear from 20 Hz to 400 Hz, followed by slow decrease by 1 dB per octave up to 20 KHz.

還沒找到原文...
我想這該是因為中高頻容易在室內空間產生殘響,略微降低以避免這麻煩。

DRC default的設定便是以此為準,因此校正後的頻率響應都是如此...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獨門設計的MBL101喇叭

這張引自United Home Audio的照片,可以很清楚的看出MBL101的結構,
這種設計,應該只有MBL有吧?

MBL這家公司到底有多少人?
能設計出這麼獨特的產品,又由CD player到喇叭,無所不做,
而且每件都是Hi-End級,
那外觀又是金碧輝煌高貴不已...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手腳超快的Chord Indigo



Chord這家公司很有意思...
二十年前他們就採用switching power,如今大概也是第一家切入BlueTooth的Hi-end廠,
這隻Indigo更是完全整合進iPod及PC USB,
訊源可以是iPod或PC或是任何A2DP Bluetooth device,
甚至連iPod的BlueTooth A2DP dongle他都準備好了,還有特製版的iPod!貼上他家的商標。
以一家Hi-end廠動作能如此之快,目前似乎沒有其他廠比得過他,
甚至PC廠也沒能做到吧?

然而,Chord並不是只會整合,他真正的強項其實是在數位處理部份,
自己用上FPGA作up-sampling及digital filter,這,也沒幾家作的到...
更不用說產品的外觀設計,雖然不能說是華貴,線條充分顯現那種工程感,但卻又不失質感,
甚至連工廠都在一座1878年的老房子
John Franks這人實在很有意思...

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歌劇之死

音響論壇249期談普契尼

杜蘭朵公主更代表歌劇的須彌頂峰...
20世紀以後再也沒有一部新歌劇能將聽眾拉回劇院...
普契尼的訃聞就是歌劇的訃聞,
杜蘭朵公主落幕的同時,歌劇也宣佈曲終人散。

時勢之不得不然,無從挽回的...
歌劇之存在乃因當年並無擴音設備,歌者只得運用共振方式讓歌聲遠播,
這方式如何能做到婉轉低迴、如泣如訴?
更何況,本該以劇為主,卻成了以歌為主,
在電影與唱片出現後,歌劇又有何存在的價值?

同樣的,中國的京劇也是如此,
該散的,總是要散,隨他去吧...

經典,就是最好?

音響論壇249期中,蔡克信談黎奇曾出二張唱片

1964年,The glory of Cremona,用了12把Stradivarius、Guarneri
2001年,The legacy of Cremona,用了 18把當代製作小提琴

目的在證明,當代製琴技術已可媲美四百年前的名家

音響不也是如此?
之前那個工作的老闆收藏了好幾套McIntosh MC275與老AR LST,
他說McIntosh如今的變壓器與當年並不相同....
是嗎?
前二年音響論壇去McIntosh的工廠,那個繞線的根本就還是同一個人,如今已經是個歐巴桑了...

人們總愛緬懷當年的美好,記憶永遠最美...
但我只知道,機器會老,零件會變質、氧化、漏液,常常就只有高音沒有低音...
當年連線都不在意,如何能期望當時的機器會多好?
當年器材的使用環境與播放的音樂,與如今也有相當大的差異...
當年沒人會要求50Hz以下,12KHz以上...

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中頻勝過一切...

音響論壇249期中探訪一位用B&W Nautilus的使用者,他說

很多中頻的細節我能在Nautilus上聽到,但是在802上就是缺乏這些細節 。

這或許與我自己的經驗相符...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竹北島嶼唱片

這家唱片行,或許值得去探探
它也賣Burmester這麼貴的音響,但老闆說

所有的好音響都是建築在好音樂之上,不一定要花大錢。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音響店存在的目的

音響論壇249期中,日月音響的老闆這麼說

許多音響迷都是看價格買音響,認為越貴的越好,卻不願意相信自己親耳聽到的聲音。
而音響店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本著專業素養,在眾多器材中為音響迷找出價格合理、聲音最好的組合。

說得真好,只是後面那句,其中的音響迷,錯了...與前者不相干...

月的服務態度沒話說,幾年前替Dean找音響,去聽JBL,耗了一小時,
業務人員只是很恭敬的坐著,不打擾我,9:30pm走,才知道,原來他們9:00就關門了...
只可惜那隻JBL在那房間就是不對勁...回家翻翻雜誌,也在同樣的一間,碰到同樣的問題...
這次經驗,我只能說,日月的服務真好,只是,專業,以這個例子而言,值得加強...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Audioquest老闆的精彩語錄

音響論壇248期裡談到Audioquest老闆的一些話,非常有意思...

如果音響線材能讓某個頻段增加,那麼我們音響業可以解決全世界的能源問題

我認為音響媒體多半犯了個錯誤,就是太著重於器材如何如何,而很少提及器材用於欣賞音樂的表現如何。

或許這是歐美音響雜誌的特點吧...台灣並非如此,
如此做,或許只是因為想維持客觀,西方人畢竟比較重視這點。
DIYaudio上也是如此,一堆人在討論技術,卻沒人提到音樂會如何...總覺得有點手段與目的錯置...

我們都能在第一時間知道那是錄音重播而不是現場演奏。所以我想我們不應該將音響系統的作用定義為原音重現,而應該定義為更愉悅的欣賞音樂

家用器材與鑑聽器材,就像是從山的兩邊攻頂一般,越好的器材離山頂越近,看到的風景也會越來越類似

前一句似乎走偏了,後一句,你會發現還是在那條路上。

最後這段最妙!

線材只會劣化聲音,因此如果我們試聽線材時,只把A線與B線相比,那就是拿一個錯誤與另一個錯誤相比...先聽一套系統,熟悉這聲音品質後,再將我們要試聽的對象串接上去...那們我們就可以清楚知道後來加上去的這條線,會對聲音產生怎樣的劣化。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不怎樣,又如何?

音響論壇249期中,陶忠豪談到他手上那對古早的Diatone喇叭,
記得這牌子,似乎是National,也就是Panasonic的吧?
他那對P-610購入時已經不是原廠的模樣了,甚至箱子也是隨便裝的,
老東西,當然不會多好,

只是適合聽器樂獨奏或室內樂...
這是一對限制非常多的喇叭,
但是當以上條件全部符合時,它可帶我進入一個奇妙的聲響世界。
人聲變得無比輕鬆,而且充滿感情。
小提琴短音輕盈的飛舞,長音又是那麼自然美妙沒有壓力。
鋼琴高音此時竟然毫無不足之感,微弱的尾音延伸尤其迷人,雖然音量極低,但卻異常清晰。
聽那氣若游絲的尾韻,緩緩消逝直到無聲,絕對堪稱聽覺至高無上的享受....

聽音樂,追求的不過如此而已吧?
當年,隨便一隻爛手提收錄音機給我們的感動,也不見得比如今的數十倍價格的音響來的差吧?

我只想說,
追求的,不是音響,而是音樂。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Hi-Fi音響的未來?由DVD audio與SACD的大失敗來看...

這個題目,其實是幾個月前定的,
這幾個月來,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歐美音響界幾乎已經全面擁抱music server和iPod...

事情常常是這樣有趣,前幾年Microsoft搞啥Media center沒搞成,
反倒是HiFi音響界自己搞定了...
標準?音響除了接頭外,從來沒有啥標準可言,還不是一樣過了六十年?

再回原題,我只想提出的是,
別自己搞些似乎技術上的大進步,似乎很有賣頭,
你的顧客和你的距離太遠了,沒人會甩你的...
不如認真聽聽顧客的心聲,替他們解決眼前的問題
先讓他們的CD好聽,再讓他們的home theater精彩刺激,其他的再慢慢談...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古怪的CD音量...伍佰live

老覺得伍佰當年在Live a go go 那張現場演出的錄音就是聽不清楚,一直懷疑我的音響無法呈現,
這兩天看了波形...
竟然絕大多數的音量都不及-3dB...
大部分都在-9dB以下...想必損失了2bits以上...
難怪音量得開在1點鐘方向...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情字這條路--潘越雲


一直不太注意這首歌,總覺得歌詞太文了,缺乏閩南語的生命力感,
去年音響展送的CD裡收了這首,Jazz編制,倒還不錯...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音樂裡的低頻有多低?

這是鬼太鼓那面直徑二公尺的大太鼓的頻率響應,
主要在50~60Hz,40Hz處已經低了30dB了,
遠比預期的來的高很多是吧?
也就是說,除電子樂,或是Flamenco踏地板這類的效果以外,
小喇叭都能呈現絕大多數的音樂...
當然,輕鬆與否,是另一回事...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EQ的目標是?20~20KHz平直?

最近終於又有空回來試DRC,這東西首要的便是頻率響應調整,
我目前的系統輸入log sine sweep 20~20KHz所得輸出是這樣

看得出低頻駐波在這個小空間裡相當嚴重;
高頻量也太低,3.4KHz處還有嚴重的凹陷,這都是高音單體的問題。
DRC將原始訊號以Impulse response convolution處理後所得的是


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

阿威、阿威--愛上別人是件快樂的事--伍佰

不管你覺得虛不虛偽
身為男人應該表現的一切都無所謂

這首的電吉它實在精彩,
聽了忍不住會跟著動...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南王姊妹花

應該有許多人初聽三姊妹在陳建年的大地中所唱的那首“媽媽的花環”便留下深刻的印象吧...
陳建年的作品總是如此,給人的感覺,正如他自己口述的

青青草原上放牧著羊群
樹林中的鳥兒和乘著風翱翔的大冠鷲

這張唱片中 ,那首“烙印祖靈”,唱的是卑南族傳統的紋手習俗,如今已無一位紋手老人在世...
這首歌特地請三姊妹其一的母親來唱,
老人家的歌聲,絲毫不輸壯年的三姊妹,且更加深刻...

這張唱片,與其他陳建年的作品一般,絕對列入必聽收藏品
當你厭煩了那些流行歌曲老套的節奏、愛來愛去的無聊詞,
這張唱片能讓你如同走在青青草原上...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高品質的家用音響是否能勝過錄音室設備?

若談到追求極致,家用音響比較可能達到?還是錄音室音響?


當然,這二者差異極大,實在不能拿來直接對比,
真正的差異不在於應用方式,該在應用的場所。
錄音室音響用在大量吸音、特別針對低頻駐波處理的空間中﹔
而縱使豪宅的音響室,或許空間設計能消除大半駐波,但也幾乎不會如錄音室般使用大量的吸音材質。
或許問題該改成,居家音響與空間,是否能超越錄音室?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Chario Large Overlapping Xover

音響論壇248期談Chario Academy Sovran的設計,

二隻單體在80~250Hz之間有大量重疊...

這不知道是啥道理...
說是依據音響心理學與空間聲學理論而來的...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聽得懂rap在唱啥嗎?


rap這東西 ,其實不過是現在美國黑人小孩的blues,
百年前他們的祖先唱blues,如今他們唱rap,
本質上,都是在一個基調上的敘事曲

台灣也有類似的東西,叫做相褒,還有種類型是唸歌,
恆春的思想起,也是這類的東西

只是台灣的小孩不拿自己祖先的東西來改,卻學起美國的黑人小孩...
這也沒啥關係,反正音樂類型能傳達意念就行,
只是,台灣那些rap歌,到底在唱啥?你聽的懂嗎?

唸歌就唸歌,何必學黑人嘴裡塞個滷蛋唸?
唱個敘事曲,卻沒人聽懂你在唱啥?這還有價值嗎?
既沒有音樂可言,也沒有歌詞可言...

學學人家王力宏吧~
那首我完全沒有任何理由理你,保證讓你聽的懂、聽的爽、聽的快樂、聽的朗朗上口~
詞、曲、編曲、演唱、製作都沒話說!
人家帥哥還全都自己包辦這些工作勒~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現代藝術 vs 前衛Jazz

偶爾就會聽說,某件藝術作品,畫或雕塑之類的,拍賣出天價,
偏偏那個作品你怎麼也看不懂好在哪裡、美在哪裡...
怪怪,那些人都發顛了嗎?花一大把錢買個怪東西回家幹嘛?

前衛Jazz聽過沒?
那真是刺激吵雜完全不知道在幹嘛的音樂啊~或許還很懷疑,那能稱之為音樂嗎?
本質上,二者是類似的發展過程...

只是,一個能賣出天價,一個沒人要...
一個有硬體,一個只有軟體...
果然,還是只有硬體能賺大錢,軟體很難...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Duplex thoery

音響論壇248期談Chario Academy Sovran的設計,
提到Duplex theory

人耳的聽覺對於700Hz以下的聲音,主要是以到達左右耳時間差來判斷方位,
而大約在1,400Hz以上的聲音,則是以左右耳聽到聲音的強度來判斷方位,
但在介於700與1400Hz這個區間卻常常會造成混淆...

而Chario提出WMT的排列方式,
也就是將低音單體配置在喇叭箱體的上面,中音在中間,高音在下面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Wikipedia上沒找到Duplex Theory...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BBC的喇叭設計原則

音響論壇248期談到BBC的喇叭設計原則

讓較薄的箱體把能量散發出去,才不會讓能量累積在箱體或是單體振膜造成聲音劣化。

聽起來似乎...實在不太容易理解...
無論如何,
細節怎麼執行?又不會影響其他部份?難...

箱體薄,諧振頻率就會比較高,
以我的Spica TC-50而言,20mm的面板,大約是1KHz為主要頻率,這也正是人耳最敏感處...
可以想見當單體振動時,箱體的共振會造成多糟糕的影響...
而且高音單體在這樣一個箱體上振動,相位當然也是隨著共振而變動...

若採用鸚鵡螺的手法,用個長長的管子,吸掉背波,就能用扎實的箱體,避免薄箱體嚴重的諧振...
只是很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