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測量結果如何運用?以BHMzero家為例

有人問測量的結果怎麼運用?
正巧BHMzero最近打算更動空間,以此為例,
這是上回去測的時候的佈置,
預定的平面圖如下:
喇叭與聆聽位置變化不大,聆聽位置後原本的是廚房/餐廳的一張大桌,
左側的沙發拿掉,右側的電視牆也拿掉,地板換成木板,
參考原本的測量結果,這預定的佈置好嗎?

先看看impulse response全頻段,這可以看出間接音的振幅(主要是高頻),針對振幅較高的間接音採取應對方式(擴散或吸收)。
算來相當乾淨,
再看中低頻段
直接音比所有間接音都高5dB以上,這該是擺長邊近距離聆聽,而且背後又是半空曠空間的效應,
由大處看,這配置的基本條件不錯。

以上這二張都能看出四群主要的間接音,1~2ms、4.5ms、7.5ms、14~21ms,
由這時間差,可以推算出個別是由68cm以內、1.53m、2.55m、4.76~7.1m距離差的物體造成這些間接音。
再看瀑布圖,能更清楚那些物體反射音波的作用頻段,

高頻段





中頻段

1~2ms在高頻段不算強,但因為時間短,在中頻段也不容易判讀,該是造成1.2KHz處凸起的原因,左右聲道相同,可能是地板,但地板上鋪了很厚的地毯,不太可能造成1.2KHz反射很強,這還得做實驗找出真正的反射體來。

4.5ms那根就幾乎是200~20KHz都很強,而且左右聲道都類似,這可能就是天花板,
這可以用擴散板打散700~7K之間,表面繃布吸收高頻,底面的木作內塞入吸音棉,盡量厚實,以吸收低頻。

7.5ms那根差不多涵蓋800~16KHz,可能是右側的電視,
預定的新配置移開電視,因此無需顧慮。

14~21ms右聲道比左聲道的間接音來的強,
看看低頻段的impulse response
右聲道這部份低頻段比較高,因此造成全頻段看來右聲道比較強,
200Hz以下波長大,行程差又長,不容易簡化找出反射點,因此難以處理。

再看振幅頻率響應
3KHz左右大凹,1.2KHz大凸,右聲道100以下太低。
先看3KHz這問題,瀑布圖的直接音部分也呈現同樣的情形
因此是器材的問題,與空間無關,無需處理。

再看1.2KHz的凸起,看看1ms以內的振幅頻率響應,
並沒有突出,不是器材的問題,
再看5ms以內的振幅頻率響應
這就比較突出了,因此該是前面推測的1~2ms處間接音造成的,
當然這也可能是喇叭的箱音,得對喇叭近距離測量才能釐清,
再看瀑布圖
也類似。

右聲道100以下太低這問題,看低頻瀑布圖,
直接音左右聲道差異不大,但累積而成的振幅頻率響應二者就有不少差異,可見得問題在間接音。
至於是那根間接音呢?
這真的就不太容易推算...我想做實驗比較容易些,
挑個反射點加上大體積的低頻吸音材看看效應,比較容易有個概念。

不過基本上,該是幾根比較強的反射音造成的,以週期來推算,就會有個譜,
看看振幅頻率響應細部,
50, 61, 72, 89Hz左右大凹,週期是20~11ms,
再回頭看低頻的impulse response,
正好11~20ms左右有一根很強的,回頭看中低頻,
峰值大約17ms,約當5.8m行程差,這得認真找看看那個面有可能是反射面,再做個實驗確認後,才能在其上加上低頻吸收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