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台北WJC家DRC測試報告

Well...這次的主人家交遊廣闊,家裡不便曝光,因此就縮個水,寫成測量報告。
空間是典型的老公寓客廳,長9.8m,寬器材側3.3m、聆聽側4.3m,喇叭面板距背牆2.6m、距聆聽位置3.3m,聆聽位置到背牆3.9m遠;
也就是個非常瘦長的空間,又採取近距離聆聽方式。
喇叭體積不小,一堆單體,擴大機嘛,前級以Yamaha RX-Z11充數,後級是Accuphase M-8000  mono x2,此外,還用上了Accuphase的電源處理器(我忘了型號)。
來看看振幅頻率響應,全頻段,紅:左,藍:右
總是會有的駐波之外,1.2K左右大凸出是主要的問題,這個空間站在喇叭旁說話便會有明顯的嗡聲。
唱歌聲時,那1.2KHz問題很嚴重,聽來歌聲總會有個衝出來刺耳的偏亮的成分。
另一方面,100~5KHz之間平均來說還算平緩,這便是這類瘦長空間擺短邊的效應,
葉sir家也是類似擺法(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2/02/sir-capriccio-continuo-admonitor.html ),所得也類似;
對照組是hb家(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4/hbdrc.html ),則是短邊擺法,所得便是大凹大凸。

另一個觀點,impulse response,全頻段
因為是短邊擺法,因此,前6ms的間接音不低,但,又因為是近距離聆聽,因此比葉sir家乾淨點;
後半段,也是比葉sir家好些(近距離聆聽的關係),但比hb家差的多(側牆近)。

再看中低頻段,
果然不太妙...30ms之內很嚴重,對話的嗡聲便是由此而來。
與hb家對照差異非常大。

低頻段
非常有趣,0.15s內衰減很快,但後面卻緩緩的拖很慢...
看瀑布圖就知道怎麼回事
50Hz左右一直拖很慢才消散,較高的頻段倒是衰減很快,挺有意思...
來看看振幅頻率響應低頻段
50Hz左右大凸,二側大凹,典型的駐波效應。
若是換個角度看低頻瀑布圖
第一波其實還不錯,120Hz以下振幅都相當高,
由以上二張圖可以推論,快速撥彈的bass會很沈,但拉長線的大提琴、管風琴會顯得很詭異。

再來看高頻與中頻
間接音都是很長一條貫穿整個頻段,可見得硬調材質反射的頻段很廣。
能夠加上些吸音材質處理當然更好,不過這是個客廳,難...

這系統還加上超高音,Tannoy T200,分頻點設定在18KHz,靈敏度為93.5dB,並聯上主喇叭,來看看差異,
左聲道,紅:無超高音,藍:有超高音
差異不大,有改善?這...不能算有吧...
並聯會影響整個阻抗,這圖看來阻抗變化的影響遠大於超高音發出的聲音。
相位看來影響也很小。
還是老樣子,超高音要搞的好,很難...
其實現代多半的多音路喇叭都不需要超高音哪...反倒是超低音幾乎都會有幫助。

那,DRC效果?
校正後一掃原本整體不平衡、非常不耐聽的狀況,盡顯喇叭單體之優良。
而且,這次還只是用Audiolab M-DAC上場而已勒~

一開始試聽校正後效果時,M-DAC輸出接劇院擴大機當前級,聲音還是顯得毛毛的、吵吵的,跳過前級,直入後級,就平順非常多了~

又,那隻Accuphase電源處理器效果也相當不錯,聲音聽來很穩定紮實,典型的電源乾淨的特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