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聽來是大提琴?還是理解是大提琴?

上回去Sam家驗證加上隔離變壓器的效果,第一聲大提琴出來,我就嚇一跳!
真是栩栩如生,彷若真的一把大提琴就在眼前演奏,
這樣的聲音我未曾在任何數位系統上聽見...
我總說,那是以理性分析而拼湊出來的大提琴,而非以耳聽便知道是大提琴。

那天也試了Audiolab M-DAC,說實話,中高頻細節比Sam的LP系統好不少;
當然,仍舊沒有LP那種滑順感;
另一方面,當天LP系統若換個唱臂、唱頭、調整方式,那聲音又是另一回事。

這,讓我思考,
到底數位系統的極限何在?

一般我們總說數位的最大問題在於sampling rate太低,因此高頻毛躁;
bits太少,quantization error導致細節損失,因此不夠滑順;
這都是談高頻,低頻呢?
理論上沒有問題,但,實作上呢?這可能是另一個問題...

之所以冒出這個懷疑,其中有個外在因素,
就是CD發明三十年的現在,數位音樂才掙脫S/PDIF的束縛,展現其真正潛力。
在此之前,DAC IC的製作者,是否真的聽見其產品的優與劣?

來看看RIAA等化曲線當個對照組( http://en.wikipedia.org/wiki/RIAA_equalization )
這是再生LP唱片時用的,低頻增加,高頻衰減;
刻片前則是倒過來處理,低頻衰減,高頻增加,
因此我們可以說,LP唱片上的低頻訊息密度比高頻少,

CD呢,用的是linear PCM,並沒有這種等化,或者說壓縮的手法。
這麼說來,CD的低頻解析度應該會比LP多囉?
但,那大提琴是怎麼回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