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被遺忘的時光"那手鼓

民歌蔡琴第一曲被遺忘的時光50秒起有幾下手鼓,你的系統聽來,那鼓聲定位在何處?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在左側,歌手後方,記得之前Kemble也這麼認為;

不過我這裡經過DRC校正後,聽來音像也不是很穩定,DRC在這頻段的相位也無法校正到二聲道一致,更不用說拉平(參數調高可以,但pre echo太高,無意義);
Kyle鍾也挺在意這個,他家那系統經過DRC校正後,這頻段的相位也無法做到平直,因此我一直以為這是再生系統的問題;
BHMzero有不同觀點,在這討論中( 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d.php?s=2aa0432682a4501e954ff7fd50fc5a11&threadid=20455165 ),他提到有六套聽來都是在左外側;
最妙的是lsj5858認為這鼓聲根本就是反相的,而且做了實驗驗證,
嘿,我一直沒想過這點,就來做個反相實驗吧,用Audacity將右聲道反相,以耳機驗證,
哈~聽來真的成了具像!沒想到這個鼓聲真是反相啊~

怪怪,這是失誤?還是刻意?
似乎不太像刻意,手鼓這種東西弄成反相豈不失去手鼓的特色?
若是失誤,這曲的混音稱得上精心製作,怎麼會有這失誤呢...

又,這題的開始是上回討論二聲道包圍感時,BHMzero提到這段手鼓在他的系統聽來都是在左喇叭外側。

補充Vicnest( http://records2ear.blogspot.tw/2012/03/vicnest.html )的專業觀點

聽起來大部分時間是從右邊來
不過他是用pseudo stereo的方式
右邊是正向的手鼓,pan到右邊某個位置
左邊是反向的手鼓,pan到左邊某個位置
右邊的要是比左邊的大聲
就會產生聲音從右邊來的幻覺
要測試是有否這樣的特效最簡單就是mono聽
 
mono下手鼓音量瞬間變得很小。
pseudo stereo也算是一種混音方式
假如音源是單聲道,像是比較早期的便宜的midi,為了讓他有深度與音場,可以用直接反向的方式
也有另一種方法是delay左聲道,這樣就會變成比較像room reverb的感覺,又不會被reverb吃掉太多空間。
這種作法還算常用但是不太被鼓勵
尤其直接phase相反,一到mono的撥放下就慘了。
 
想要有空間感最好還是配上點delay,再考慮要不要轉換相位。
現在的話會用點虛擬的stereo IR,就可以作出不錯的room verb空間模擬了。
 
以你給的這段wave手鼓低音在左方,高音在右方,應該是兩個不同sample故意pan這樣。
低音手鼓左邊的來源要是比較小聲,而右邊的delay比較大聲,就會很飄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