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美國交響樂團現況

http://cn.nytimes.com/culture/20130625/c25five/zh-hant/

音樂家在選擇樂團的時候,氣候和生活成本很可能同樂團的歷史聲望一樣重要。
樂團想要生存下去,追求更高的質量,幾乎完全依靠捐款。這取決於當地社區資助樂團的能力。

現在交響樂團更優先關注當地市場。

美國交響樂團聯盟列出的美國幾個主要交響樂團的預算,發現洛杉磯(包括好萊塢露天劇場[Hollywood Bowl])排在首位,之後是波士頓(包括波士頓大眾交響樂團[Boston Pops]和唐格爾伍德[Tanglewood]音樂節)、芝加哥、舊金山、紐約和費城。

隨着樂手更加多才多藝,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各個樂團卻漸漸失去了個性、獨特的風格和觀念。

過去是這樣的——一個經驗豐富的音樂愛好者閉上眼睛聽唱片或者電台廣播,能很快分辨出是哪個樂團演奏的:塞爾領導下的克利夫蘭交響樂團的特點是空靈、精準、技藝精湛;費城交響樂團的特點是溫暖,弦樂層次豐富、盤旋環繞——這是萊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和尤金·奧曼迪(Eugene Ormandy)培養出來的,後來主要得到了里卡多·穆蒂(Riccardo Muti)的傳承;芝加哥交響樂團(穆蒂的新東家)的特點是有力量,以機床般強勁的銅管樂器為核心,這主要是由指揮弗里茨·萊納(Fritz Reiner)帶動起來的,後被格奧爾格·佐爾蒂(Georg Solti)進行了略帶誇張的演繹;波士頓交響樂團的特點是稍微有點狂熱,具有穿透力,很適合它演奏的法國音樂,指揮是查爾斯·明希(Charles Munch)和皮埃爾·蒙度(Pierre Monteux);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領導下的紐約愛樂樂團的特點是態度輕鬆、隨意。

儘管沒人願意承認,但是前所未有的可替代性有可能正成為一種常態。可是考慮到此時籠罩在整個美國交響樂行業的危機,這些可能都是好現象。幾乎每周都有關於破產申請、罷工威脅、停工、裁員和預算極大縮減的報道。幾乎可以說,每個交響樂團都在經受各自的考驗。

每個小鎮都有樂團。灣區附近甚至有十幾個樂團,有些質量還很高。很多地方真的很有活力。從音樂廳並沒有看到艱難之處。如今的音樂界充滿了活力。
這一點我承認,但是財務問題真的在普遍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