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Vicnest的新空間感想


上回提到Vicnest的新空間 http://records2ear.blogspot.tw/2015/04/studio-vicnest-studio-20.html
用了一個月,Vicnest發表感想:
http://www.miaofoundry.url.tw/phpbb/viewtopic.php?f=7&t=443
在混音時,監聽系統最重要的就是能揭露目前混音內的缺點,不過好壞就變得比較主觀了。客觀的說,當調整了不同的參數時,系統能清楚的呈獻實際聲音的差別,更方便調整者來做判斷。 
有了被動的room treatment與DRC的搭配,最明顯的是空間系的效果與聲音在虛擬空間上的位置變的明顯(delay與reverb),少了原始未處理空間的大量殘響,delay效果的feedback與panning、或是reverb的panning聽起來都很清楚。
Reverb的深淺與early reflection的空間感很自然的呈現,reverb上掛EQ來修飾時有無這個EQ的A/B比較也相當清楚。 
聲音的動態/力度,在先前的小空間並不好判斷,主要是DRC校正量越多會有pre-echo的副作用,稍微柔化聲音,妨礙力度的判斷,但是若是有足量的room treatment,DRC校正量小的話,聲音原始的力度聽起來就很正常。
Compressor的attack要放出多少transient,收斂多少不必要的動態,可以比較精確的判斷。聲音的延音要多長 (可用compressor的release或是transient shaper來調整),因為監聽系統內的殘響變少了,自然就聽得到延音真正的動態,而不是再加上一大層room的聲音來妨礙聽到的延音。 
至於EQ,DRC完的頻率響應真的夠平順,再加上Rythmik F12自然的低頻延伸 (不是像某些超低音很認真的告訴你我轟故我在,當然那種超低音看電影或是聽某些音樂也還蠻爽的),在頻率響應上算是相當中性無渲染。
聽起來刺耳不對勁或是太轟太悶太多鼻音的這些頻率上問題都還蠻容易聽得到的。 
雖然很多混音的書都告訴我們要習慣你的房間,了解你的房間,可是有無處理的混音間真的差很多。目前可以專注在現在聽到的,好聽就是好聽,難聽就是難聽,而不是還要先預想"目前這樣還不錯聽,可是在哪裡可能會有點難聽",或著是"目前這樣好像怪怪的亂轟,但是應該只是我的房間聽起來不對勁,因為我知道耳機裡其實這個頻率表現還蠻正常的"。等於就是聽了之後大腦還要再加一層複雜的轉換式才能知道聲音是怎樣。 
好的空間也比較容易做各種混音工具的A/B比較與不同的混音嘗試。
要是經費更充足,夠Florian來設計100Hz以下低頻處理的話,那整體的表現應該會更不可思議。
以我雜七雜八跑過的一些台灣的錄音室經驗,我敢說,大半的土法煉鋼錄音室的效果都比這空間差哪...
說真的,錄音這件事很專業,空間處理這件事也很專業,
音樂人專心做音樂,賺錢支持你做音樂,別想省錢自己搞錄音室,弄出來四不像,效果很差,又妨礙生活,更嚴重的是浪費時間;
時間都不夠了,不專心做音樂、專心賺錢,還浪費在徒勞無功的事情上,未免太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