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入門 -- 如何判斷是否傳真?重點是人聲

HiFi音響的最高目標該是傳真,但如何知道是否傳真呢?
這真是個大難題...

最標準的作法,例如vicnest在他的監聽系統上完成的淩淩的"台北敘事詩",我先跑去他的系統聽一遍,再找他一起到我的系統聽一遍,看看這二者聽來是否非常接近,如此便能判斷傳真度。
一般人當然不可能這麼做,那該怎麼辦呢?

通常比較常用的手法是鑒別度,某套系統聽各式各樣音樂能聽出其製作手法不同,有的偏高音,有的偏低音,有的空間感很好,有的聽來很平面,有的人聲很通透乾淨,有的人聲很厚實溫暖...
這原則,換句話說,就是細節呈現能力,這細節當然不是某些音響迷認為的只有高頻,低頻也有細節,例如緩緩變化的低頻;

也就是說,HiFi音響是用來還原唱片中的細節,而不是如電吉他音箱般是用來弄出樂手想呈現的聲音特色,許多音響迷日夜追求的就是如何盡量挖掘出唱片中所有的一切,當然啦,有些老一輩的搞的可能是不管趙飛燕或楊玉環都得唱得像趙鵬般...


另一方面,則是整體平衡度,這就有點難...
例如說,我們如何知道某個歌手的聲音到底是多厚?還是多薄?
通常我們能做的是,18歲時的蔡琴、25歲時的蔡琴、40歲時的蔡琴、50歲時的蔡琴聽來都不同;
當然啦,這也不見得準,唱片製作時會依據想呈現的題材而調整聲音,
況且還有如中島美雪這種會依據歌曲改變唱腔的勒...

不過呢,不客氣的說,以我跑了上百樂迷家的經驗,我得說,
別說以上的思辨過程,單是唱人聲像不像真實的人站在眼前唱,都沒幾套系統過得了關勒...
絕大多數都是高音搞過多,太亮,完全沒有真實人聲該有的厚度與高低音比重。

當你在追求細節時,請別忘了,回頭再聽聽人聲,像不像?當然啦,別挑些很顯然就是清亮飄逸不食人間煙火的唱片,也別聽那些所謂的發燒片;
或者是如我這般,搞個老婆歌聲測試,請老婆唱一段,錄下來,以音響唱出來,聽聽有沒有偏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