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馬欣由歌手造型談音樂內涵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19293

翻開台灣近代歌壇史,其他歌手多數走相親、書呆、優質好青年的三種路線,金城武要去日本才能變時髦、王力宏一定要穿得好像唱完歌,就可以到你家當家教。彷彿能討長輩緣,以及忘不掉的初戀為歌手最重要的事,除了港星熱的那段時間(郭富城、梅艷芳來台後造型都會變純樸一點),帶進台灣不同的造型思維。港星熱退燒後,台灣歌壇又回到鄰里好人的思考,當然,是穿了名牌的鄰里好人。
...
...
我們市場的歌曲面貌單一,以悲傷情歌為主,背後的面孔都是模糊的,只要能呼應失戀,或大眾情人的長相都能過關,很少人為歌手量身打造,專輯的概念也相當模糊。除了林宥嘉、陳珊妮、蛋堡等可以掌控音樂概念的人外,其實承認吧!我們多數市面上的作品,十首歌拼一起,概念卻七零八落,音樂本身的面孔模糊,是交給什麼打扮的人都可以唱的歌,以沒有個性的受害者歌曲為大宗,因此多數都穿得像未來的時髦好媳婦與白領好丈夫。
而主要扛起台灣大片江山的女歌手,除了謝金燕的崛起、蔡依林在 〈七十二變〉 、 〈特務 J 〉 後,每首主打都有以造型為想像外,市場大半的女歌手,都以「好人緣」的打扮居多,造型最好身兼好同學、好閨密、好媳婦、好文青(可見我們女生有多怕得罪人)。我們對女歌手造型仍屬封建思考,要討好所有的人,以致於 90 年代女歌手在有限青春之後,就多沒有立足之地,可替代性高。


像是台灣商品一般,太貪心,想通吃最大的市場,
明明就是島內商品,偏偏都要取一堆英文名,
搞的面目模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