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1936),鄧雨賢早已洞悉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實在比後來標榜先進的台灣作曲家,更要先進不知多少。他參加當時「綜合文藝座談會」,發表演講說明他做為一個藝術家,對台灣社會的抱負與要求:
「……藝術家有時候會認為藝術只是他們的獨佔品,將自己看得高高在上,輕視一般大眾……。但是,我認為,藝術家應該和大眾更緊密結合在一起,完成他本來的使命。」
「現在是一個過份崇信西洋文物的時代,但是我們也有好的音樂文化,不一定非西樂不可。台灣音樂目前水準較低,一開始就只推行西樂的話,大眾不容易理解,結果會使音樂和大眾分離。所以我認為可以就原有台灣音樂,例如歌仔戲和其他民間音樂改作Melody,或改善歌詞,創作成廣受大眾愛好的音樂,再透過唱片來推行,我相信,這樣一定可以走出台灣的新路。」
這樣大膽、高瞻遠矚的話,卻不幸一語中的。光復後數十年間,惟西方理論馬首是瞻的台灣樂界,半世紀來幾乎繳不出成績。台灣學院派音樂與社會的脫節與枯竭,被鄧雨賢完全預料。
2020年3月26日 星期四
鄧雨賢
https://read.muzikair.com/tw/articles/%25e6%2588%2591%25e5%2580%2591%25e7%259a%2584%25e6%2599%2582%25e4%25bb%25a3%25ef%25bc%258c%25e6%2588%2591%25e5%2580%2591%25e7%259a%2584%25e6%25ad%258c%25e2%2580%2594%25e2%2580%2594%25e3%2580%258a%25e9%259b%25a8%25e5%25a4%259c%25e8%258a%25b1%25e3%2580%258b%25e4%25bd%259c%25e6%259b%25b2%25e8%2580%2585%25e9%2584%25a7%25e9%259b%25a8%25e8%25b3%25a2-8c189cc6-a0ee-4253-88b7-21f23792e994?utm_medium=post&utm_source=facebook&utm_campaign=post_20190924_tengyu-hsi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