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DRC原理與運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RC原理與運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DRC會劣化音質?

說到這個嘛,當初我開始玩DRC時,第一項在意的就是這點,
DRC加上DSP處理後,是否會劣化音質?
為此,我才在網路上找同好借系統/空間測試,
結果呢?
看看有沒人用DRC就知道囉~

劣化?那會,大幅改善勒~
問問那些聽過的人,DRC處理後解析力是否大幅提昇?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DRC vs 音量

前陣子葉sir提到某天他發現喇叭拍邊,怎麼回事?
該是因為,
DRC校正後會補償原本系統振幅不足之處,以這個例子而言,約9dB,
為了避免數位資料overflow,會壓低整體振幅(但因為由16bits轉成24bits處理,因此數位解析度並未損失),
因此聽音樂時擴大機音量必須比沒經過DRC處理轉的高。
處理後因為有補償,若音樂中正巧是補償的頻段,那麼處理後的音樂振幅就會比處理前來得高,雖然說聽來只是補足了,而非增加,
但這對擴大機而言,仍舊必須扎實的輸出較高的功率(多出來的部分就是抵消空間效應),
而那隻Bladelieus的功率130W,其實本就不算高,搭上效率87dB的喇叭頂多能發出96dB音壓不失真,
而這96dB是指瞬間最高音壓,並非一段時間的平均音壓。
而且以上是指在無響室時,若在那個空間,又是正巧凹陷的頻段,那就少掉補償的那9dB囉~
因此可能88dB擴大機的輸出電壓就不足囉~

聽DRC處理後的音樂往往出現二個狀況,
小小聲聽,因為夠清楚了,之前被間接音蓋過的細節都浮出來了,無需大音量。
拼命加大音量,駐波不再轟,音量就能加大,徹底享受音樂的震撼。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貓窩DRC給的是啥?

DRC是個open source,任由任何人取用,那麼貓窩給的是啥?
倘若讀過當年open source倡導者Richard Stallman的觀點,該知道open source的意義在有效利用世人智慧的累積,將價值由軟體程式碼本身,移轉到各種應用的服務,如此一來,便不致於因為市場規模或是程式碼製作者的個人因素而限制程式碼的應用與改進。

舉個例子,Apple的Mac OS X的核心也是個open source,稱之為Darwin;消費者付費購買Mac OS X,買的其實是Apple將Darwin打包整理成為一套專用於Mac系列硬體上的通用個人電腦系統的服務。
對照組是Linux,這也是個open source,當初也是建立在與目前Mac相同的Intel x86個人電腦硬體上;但二十多年過去,Linux依舊是個電腦駭客才能使用的軟體,只因為並無如同Apple般的企業/個人將Linux打包成一般個人便能輕易使用的軟體包。
另一個對照組是Android,Google將Linux打包成給手機使用的軟體系統,HTC、Samsung等公司再打包Android成為適合自家手機硬體的軟體包,因此Linux才能真的被一般個人簡便的使用。

同樣的,貓窩做的類似Mac OS X,硬體用的也是Mac,提供的也是服務,只不過這服務不只打包軟體這件事;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為何用Mac當DRC的DSP機?

簡單的回答是,Mac是最好最便宜的方式。
這答案滿意嗎?當然不滿意,老美吹牛才這麼說。
請看我道來...

DRC其實是個產生filter(我常稱之為校正參數,其實這用語並不正確,只是為了方便一般人理解)的工具,實際上使用者在用的部份並未包含DRC,而是由另一個軟體將filter套用到數位音樂資料上,計算後,產生能補償空間與器材缺陷的新數位音樂資料,再由DAC轉換成類比音樂訊號,送到擴大機與喇叭後發出音樂,讓我們聽見。

最前面產生filter那個過程使用者並不需要做,由我打點好就行,請看這篇(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2/03/drc.html )。

Filter弄好了,再來需要一部機器將filter套用到數位音樂資料上,計算後,產生能補償空間與器材缺陷的新數位音樂資料。
這又回到產生filter那篇的老問題,貓窩是否該來製作一部這樣的機器呢?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為何不做一隻機器能自動化跑完整個DRC流程?


常有人問我這問題,
是啊,劇院擴大機就是類似的機器,價格也挺便宜。
不過,你可以想想劇院擴大機的銷量如何?那當然是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換個角度看,為何拼低價的台灣與中國無法切入這類產品?
別說沒品牌或競爭力,事實上,根本連一款類似的產品都沒有!
為何?開發成本非常驚人啊!
若是沒有相當大的銷售量,那價格會拉的非常高,才能攤平其開發成本。
舉個例子吧,Lexicon,很好,但是非常貴,基本工資十倍以上那種價格。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再談左右音量差異的效應

最近這陣子,老覺得我這套器材的透明度比較差...
是因為用外接USB硬碟(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17.html)的關係嗎?
還是二箱式0404改用的4.7uF MCap Supreme coupling電容的高頻段比之前用的Wima MPK10 10uF差呢?
還是擴大機老化了?
又老是覺得音像微微偏右...
嗯...這可能是左右聲道音量差異(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09.html)的效應,
前陣子修改了DRC參數的左右聲道平衡計算法,或許是這問題,
換回舊參數,果真搞定!
音像正中,透明度也回復正常。

查查參數,發現,只差0.5dB...
人耳還真是敏感...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左右音量不正常的聽感

二聲道音響器材若是有些毛病,發出的聲音一邊大,一邊小,聽來會如何?
偏一邊,這點很明顯,
除此之外呢?
會有點詭異,不太自然...
這又是為何呢...

喔,想想看,若是在二喇叭正中偏右側,離二喇叭連線2m處有人在唱歌,
錄音下來後,改成以喇叭唱出來,
那麼右聲道的聲音會比較大,左聲道比較小,
除此之外呢?
右聲道發出的聲音會比左聲道早!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DRC校正後聽感

有人問,所以整理一下,我聽來

駐波沒了(間接音壓低)
高音飄上去了(間接音壓低+振幅頻率響應補償)
音場往後退,開闊了,或許該說,還原了(間接音壓低)
音像縮小集中結實立體(間接音壓低)
歌者、獨奏語氣感情細膩豐富了(間接音壓低+器材impulse response校正)
定位明確(間接音壓低)
空間感、堂音出現了(間接音壓低)

整體而言,就是因為壓低間接音,讓原本被擾亂的細節浮現出來,
補償振幅頻率響應讓音樂更接近CD上的資訊
校正器材的impulse response讓器材更接近理想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On the fly DRC filter gain

之前提過用DRC filter的音量問題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09/09/drc.html
最近累積的經驗來看,似乎不難解。
目前看來,以32 bits floating point儲存原本的16 bits integer音樂,
先衰減成0.25倍,再經過DRC filter後,所得的peak都在1.0以下,並未overflow,
大多落在0.25~0.7左右,也就是比normalization後低1至2 bits。

若是輸出用24 bits,那麼還有6 bits的head room哪~
只要DAC的輸出電位夠高,就不會損失解析度囉~
所以,on the fly filter可行!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EQ調太低的效果

這兩天調台南家中系統的DRC參數,調整到極限,
透明度、細節、音場都相當不錯,
聽伍佰的雙面人那樣複雜的電子樂,各樣樂器的聲音卻絲毫不亂,真是歷歷在目,
卻老覺得怪...怎麼就是覺得低頻嗡嗡響...
照說DRC能有效的解決低頻駐波啊?這我也在五套系統上驗證了...怎麼回事勒...
翻開校正的target magnitude frequency response檔看,竟然是設定在到30Hz平直...
ATC SCM7體積只有7公升,頂多發出到40Hz -3dB而已...

硬逼它發出30Hz,想必是嚴重失真了...大概是低音單體衝過頭收不好的振盪吧...
調到40Hz,完全搞定!聽起來就相當自然。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DRC參數差異的效果--FB1

對FB1的DRC參數微調,
以右聲道而言,MPWindowExponent/MPLowerWindow調出二組值(也就是pre-echo瀕臨極限的組合),1.3/740與1.5/1000,
二者的impulse response比較,
中頻



顯示1.5/1000這組有3~6dB的改善,
但若加計impulse絕對值的2dB差異,實際上是5~8dB,
差異不小...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DRC參數微調--FB1

對FB1的DRC參數微調,比TC50能調到更高的值,
以右聲道而言,MPWindowExponent/MPLowerWindow可調到1.5/1000,
與原本impulse response比較,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Pre-echo效應

這是微調FB1左聲道的DRC參數差異比較,中頻部份,impulse response,


調的較強,可獲得2~5dB的改善。
然而實際上,聽來卻反倒不那麼清晰...
再回頭看pre-echo,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DRC參數差異的效果



這兩天再試DRC參數微調的差異,
調整右聲道MPWindowExponent與MPLowerWindow這組參數,比較1.35/1000與1.5/740之間,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DRC微調差異

DRC能調到多好?
我的系統左聲道調整到pre-echo瀕臨可聽聞的參數組合是MPWindowExponent 1.5,MPLowerWindow 740,
與DRC現成的設定組合extreme級的1, 740比較,
看impulse response經過2KHz low pass filter,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DRC參數作用


DRC的設定檔有幾個主要的參數,
在Minimum Phase filtering, Excess Phase filtering, Ring Truncation filter都有
Window Exponent及Lower End Window Duration這二個參數,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DRC調過頭--pre-echo


針對Mayor家產生的DRC校正試聽結果,第五級相當好,但第六級便有相當明顯的artifact,
這是校正後的impulse response simulation結果,第五級(strong)vs 第六級(extreme),放大impulse前這一小段,數值normalize為1.0。

顯然除了最接近impulse的那個pre-echo外,之前的pre-echo都是第六級遠比第五級大。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DRC vs bit depth


DRC處理,會產生一些訊號補償,拉高動態
另一方面左右聲道balance調整,卻又會衰減整個聲道的訊號,
因此造成之前提過的音量調整(正確來說normalization)問題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09/09/drc.html)。
倘若以更高的bit depth容納處理後的訊號,例如原始訊號為CD 16 bits,之前實驗的結果是增加的動態約為2 bits以內,
轉成以24 bits容納便能解決,如此則DAC輸出便不會損失解析度。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DRC設定之一--balance


DRC校正後,左右聲道的音量會有些變化,必須調整音量,以達到平衡。


以我的系統而言,因為左聲道高音單體被我惡搞損傷,
因此二者有高達6dB的差異...

而在Mayor的系統,或許因為右側是牆與窗,左側是半開放空間,
左聲道低了約1.5dB。

這balance調整,若用在16bits系統上,那就造成降低音量那個聲道會損失細節。
以我的系統而言,就是右聲道損失1 bit。

若要解決此問題,必須提高bit depth,由原本CD的16bits,提高為20或24b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