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Project -- USB DAC2

這篇是DAC2的開發過程...
------------------------------------------------------------------
拖了一年...市面上還是沒有滿意的DAC...
只好重啟project...

規格沒啥改變,不過拿掉電池,改用交流電,省點事;
原本內建的衰減電路已經有ATT1了,也拿掉;
原本是DAC IC直驅,這比較敏感,改加上buffer電路,換電阻可改變輸出振幅;
另外是UF1的經驗,這部份真的得認真處理,加上隔離電路,徹底隔絕USB與controller的數位雜訊;
jitter當然還是重點,加上個電路讓I2S的訊號jitter盡量壓低。

輸入 USB
輸出 XLR, RCA
電源 AC115V
面板指示燈 電源、USB接通、電腦設定完成、播放中

這其中有許多項得要確認/驗證,
DAC用那顆IC?電壓輸出還是電流輸出?
buffer電路用那些零件?performance?
隔離電路與jitter壓低電路能跑到192K嗎?



漏了石英震盪子,這真的不知去哪買比較準的啊...
找Peter動用惡勢力...

嗯...電源有沒有可能用電池呢...
不容易,+/-9V, +5V, +3.3V, +1.8V,這+/-9V真難...

DAC IC用電壓輸出的比較簡單,但得要個coupling電容,這東西對音色的影響很大...
用電流輸出省下那電容,但就得在後面兜電路轉成電壓,而且這電路還得盡可能特性一致,IC內部就無需擔心這問題...

壓低jitter這電路可能得用比較高的master clock,一般用22.5792/24.576這組,可能得用上二倍的,
但,記得chen3058說45/48這頻段已經不是用石英震盪子的基頻,而是用諧波,jitter會比較高...
另一方面,找了找買得得到的石英震盪子,二組精度最高都只到25ppm,
嗯...

隔離電路找了找,原本打算用光coupler,似乎電容coupler更合用,
速度與誤差都小非常多。

buffer電路嘛,因為是differential電路,前提就得要盡量讓成對特性都相同,路徑也盡可能接近,這用discrete元件不容易做到...
找IC嘛...又找不到現成的differential in & out的,只有一邊,
似乎還是用discret兜成對的零件比較好...

老友胖子認為現成OP一定比較容易做到整體一致,discrete實在難,
嗯...繼續在一堆datasheet大海中撈魚...

用discrete兜 vs 用現成OP IC差在哪?
若是discrete兜的是個簡單電路,那或許結果很明顯,若是個也不算簡單的電路呢?用disrete兜OP呢?這有啥意義?
IC的設計有其缺陷?啥缺陷?
倘若電流量夠,IC的各方面特性都比disrete容易搞定...

buffer電路的電壓該用多少?
電路限制的下限這不難算,再高呢?優?劣?
略高些THD+N會好一些,高到某個程度就沒啥差別了,
電壓高又會熱,這就不太好,

看來得實驗才知道囉...

電壓高,電源濾波電容體積就大,這就離負載遠,不佳...

buffer的gain,原則上1,可以換電阻改高點,頂多2就夠了。

嗯...要加音量衰減嗎?
當然這不會用ATT1那種高成本的,要那招就外接ATT1就好;
而是要壓低售價,用音量衰減IC。

考慮第二組輸出可以選擇XLR或RCA,這得考量電路怎麼做,要做到好,就得二組獨立電路,若有音量控制,那又是一堆...
機構相容也是個問題...

搞音量控制,又會回到老問題,轉鈕?遙控?顯示?
遙控一定得有顯示介面,數字難看啊...我也嫌字小...

還是先用轉鈕,預留遙控介面,若有機會再外加。
這部份電路完成,遙控接收介面其實就一條線搞定,純靠軟體跑;
轉鈕24條線比較囉嗦,這也可以轉成LED控制,用在遙控時。

既然電路隔離成數位與類比端,中間打算再加上金屬片隔開,
那,機箱屏蔽部分呢?是否也得切開?
照說應該切開,用壓克力箱貼銅箔這好做,若用金屬箱,那就麻煩囉~

電路整理的差不多了,預留介面給ADC、紅外線遙控接收器,音量調整可設定為無、轉鈕、紅外線遙控,最大音量輸出可設定為不放大的+/-2.8Vpp,或是再+6dB(大概只有Magnepan這種超低靈敏度的需要)。

再加個跳過音量控制開關,也就是音量最大;
總計電源、mute、跳過音量控制、額外衰減,共四個開關;
指示燈除以上四個,還有個音量輸出中(mute的相反),USB接通、DAC已設定完成、數位訊號播放中,共八個燈!還真多...
另外當然是個大音量轉鈕。
顏色呢?嗯...這還真難,紅、黃、綠、藍四色可用,拆成二組,
電源紅、USB接通黃、DAC已設定完成藍、數位訊號播放中綠;
音量輸出中綠、mute紅、額外衰減黃、跳過音量控制藍。
面板長這樣如何?
正中大音量轉鈕,最左側是電源開關,音量轉鈕左側是mute開關,當然轉到底也是,右側是額外衰減18dB;
原本還有個跳過音量控制,但這個若不小心撥到,那音量暴增會嚇倒人啊...似乎還是該擺在箱內,需要時再拆開來設定比較好?
還是說有啥應用方式得要常這般切來切去?

燈嘛,左邊是電源與USB訊號狀態,右邊是音量控制狀態。

這面板又想了半天...
主要考量在那幾個開關的位置,希望能夠很直覺,
最左邊電源,這符合一般習慣,
大大的轉鈕是音量,也很習慣,
mute呢?擺在音量左下角,如同音量轉到底,這容易聯想,其實音量轉到底也是mute,似乎沒必要再加個mute,接電話之類的,可以用那個額外衰減,
額外衰減擺那?這麻煩...
原本想音量右下擺的是跳過音量控制,如同音量轉到最大,比較直覺,但怕誤觸嚇死人,這開關改成藏在機箱內,
這位置改成擺額外衰減18dB,似乎不太直覺啊...
改成這樣吧
ground plane該怎麼切呢?算了算,竟然要切成四塊!
當然電源也得切成四組,變壓器次級得要六組,似乎拆成二個變壓器比較容易啊...
穩壓至少九組。
屏蔽也打算切成三組。
這個音量控制就搞了四天...
這次做成雙面都有零件,盡量縮短電源濾波電容與負載間的距離。
再奮鬥了幾天,差不多這樣吧...
變壓器樣品抵達囉~次級非常多組...96VA!
搞這麼大嘛,是因為...供應商不做更小的...
至於二個嘛...注意右邊那個40V沒?打算給phantom power用的,我出門測量impulse response要用的ADC得要這東西,也就是說option(其實機箱還沒規劃這部份...)
位置擺的差不多了...
又和Florian討論到輸出入線是否如ATT1擺在二側,想了想,好點子,板上訊號路徑會短很多,於是...整個翻案,大改!


結果...塞不下...
放大~再放大~
寬度大概得要到300mm,得預留些空間給二側插線,
標準機櫃寬19",482mm,
查了查,一般櫃/架都會做大一些,還好還好...

搞了五天,終於擺的差不多了...
這只是粗略位置,再來還得先切ground plane,確認電源供應路徑可行,才會開始拉線...
好累啊...DAC IC周邊終於弄到差不多了...
DAC、clock、isolator都差不多了...
 差不多九成了...

搞這DAC,主要是搞電源,
這是個系統,其中的各部組件都是現成的IC,
搞系統的人做的就是將IC接上線,給電源,就搞定了,要讓它唱出聲音來,非常簡單;
但要唱的好呢?
那就得面面俱到,無所遺漏,
但真正的麻煩是,顧此總會失彼,不得不求取某種程度的妥協,
增何處?減何處?這就得看孰輕孰重,或是反過來說,你認為孰輕孰重?

藝術?少唬爛了~技術人敢自稱藝術那真是侮辱藝術家啊...
又無眠無日的搞了幾天...
似乎與上回沒啥差別?
其中的功夫多囉...
單是打via就得花二、三天...
差不多全檢查過了,這已經是可以丟出去洗的板子了...

回頭設計機箱,擺來擺去,要兼顧干擾小、使用直覺、美觀,大概得長這樣,
左邊是輸出,二組,XLR或RCA皆可,換插座就行;
右邊是電源與USB插座;
搞成這形式原始考量是訊號路徑短,短求的是穩定、低雜訊;
插座在左右也方便接線,絕大多數人機器都貼牆擺,線在背面真的很難搞...
面板寬305mm,高95mm,含腳墊總高105mm。
電源開關在右側,原本想擺左側,但這就拉太長,會干擾到類比輸出;
正中音量轉鈕,照樣轉到最小是mute,最大是跳過音量衰減;
其左下如同ATT1是額外衰減18dB;
右側指示燈是電源、USB接通、電腦設定完成、播放中;
左側是音量有輸出與mute。

這設計又得回頭修改電路板...

三種尺寸的石英震盪子...
很難共用...

終於...好大一片板...
開工!
電源測試中...
所有電源都焊好,穩定度測試中...
箱子來囉~
終於得空再回頭弄DAC2...
鎖上底板,換掉幾個零件,讓電壓更準。
debugging...
USB DAC的數位部分,其實就三顆IC搞定,沒啥好唬爛的...
石英震盪子,獨立穩壓~下面那區就是啦~
電容可不是只有正面,背面也有~盡量縮短距離。
DAC IC三組穩壓伺候...那幾顆大電容先不焊,確定工作正常後再補。
背面當然也是一堆電容...
最近得先忙別的,DAC先合上箱,收起來...

忙完其他的,繼續奮鬥...
tool看不到CPU...焊點不良,整一遍;
不能燒FLASH...reset搞錯了,改...
FLASH不認識,改...終於firmware燒進去了~
但USB看不見...怪怪,USB Prober有看見啊...但沒回應Mac的inquiry...焊點?電源不穩?試來試去都沒輒...突然想到,難道得要送24.576或22.5792的clock才行嗎?
焊上,哈!搞定!
接著就要試試DAC IC能不能正常發聲囉~
結果...沒聲...
抓了一天半bug...終於,layout又錯一處,跳線,開唱!
粗略試了試,44.1, 48, 88.2, 96, 176.4, 192KHz都沒問題。
基本功能完成囉~
再來弄音量調整啦...
花了一整天補滿電容,倒不是很難焊,而是邊焊邊聽差異,
一路補上去,幾乎都有改善,嗯...下次是不是得搞成二倍大啊...
你猜這些大電容用在幾組電源?七組,還能細分前穩壓前、穩壓後。
這次DAC2用正藍色面板。
今天認真比較過,大勝我那重改吃電池的E-MU 0404 USB,一如預期,改機當然不比良好的設計。

又抓了三天bug,再搞定一組穩壓,
接著,音量控制電路可以program了~
這部份完成一半,再來是音量轉鈕輸入,這搞定就完工囉~
音量調整電路補上電容後,簡單用ADC錄下掃頻看一下大概,抓一段看看頻譜,
諧波2, 3, 5;交流電源雜訊60, 180, 300。
再補二個4700uF電容給音量調整穩壓,測量看來AC ripple沒啥差異,看來應該夠了;
順便測有無上蓋,AC ripple大約差4dB。
背面也一堆電容喔~
二組輸出buffer先焊上一組,以便比較有無buffer差異,
測量結果,DAC IC直驅要推動ATT1這只有1K ohm輸入阻抗不太行...低頻諧波失真偏高,大約-78dB;
經過buffer就沒問題,中高頻諧波失真也沒有啥明顯增加。
那聽感呢?
直驅音場較淺,過buffer深遠的多,不過呢,我想直驅的音場還是比大多數DAC都好的多...
中高頻呢?似乎直驅稍微好一點,但比了幾次我也無法明確說出到底差在那,音場差異這點影響較大。

好啦,算是可以聽了,各位相好的想聽可以過來晃晃~
這片藍面板如何?遺憾,得要放棄這片,
搞了二天音量轉鈕控制失敗...殘殘,直上遙控器,
一天搞定!
再來得要想想如何顯示音量啊...真是老問題...

音量控制可用jumper設定有無,若無音量控制,還多了個+6dB jumper;
遙控音量最高也是+6dB,共32級,每級1.5dB,最低就是-42dB,再低就mute;
開機時音量是-18dB,也就是衰減成1/8,以免嚇到人;
遙控器用Apple的,一隻NT$590~
上面的按鍵當然不會全用到,只用上、下、play/pause。

好啦,除了音量顯示,功能都完成啦~
音量顯示電路板畫好了~
再補二個電容,塞不下,疊在上面,
這下聲音我真的滿意囉~聽了一整晚,相當享受~
三更半夜聽馬勒三...
音量指示電路板來了~箱子面板還沒到...

DAC2輸出有二組,可分開來設定音量,這有啥用途呢?
bi-amp可用,無需使用gain相同的擴大機,
高音用小功率,低音用大功率。
音量顯示板完成囉~動作正常,只等面板了...
程式順便修改成開機時可設定最高音量為+6dB或0dB,音量共31段,LED顯示繞行二圈,還分顏色,綠、黃、紅,再分亮度;
mute時燈不亮。

每天晚上或下午工作時聽音樂,常覺得許多音樂讓我非常的不耐...音樂內容/表現形式/感情極無聊,用DAC2聽益發如此感覺,而且那些音樂往往錄音又特別差,那種差,就是很mp3式的,很loudness war式的,音場淺薄、人聲衝出來、樂器塞的滿滿滿亂七八糟,不知是DAC2的問題呢,還是那些錄音的問題...
新面板到囉~
但...DAC2不在手上...
 這顏色如何?
字樣雕刻太淺了,幾乎看不見,得再改...

做這DAC2嘛,就是因為覺得沒一隻DAC的低頻對勁,全都不夠,整體平衡都很怪異,幾乎都偏亮,大概只有Audiolab M-DAC合理;實際上的電路也沒做啥,就是電源做滿,雜訊隔離,就這樣;這幾年改機的經驗也是如此,照這樣做,低頻就出現了,音場、空間感就出現了,相對之下反倒會覺得高頻少,但,真實的音樂是否如此?我倒覺得live不插電演出並不會如同多數音響唱出來那麼亮


http://youtu.be/BV5lSxv7ErQ
開機時音量小小的,以免突然嚇人,遙控共31段,每段1.5dB,最大為0dB不衰減,指示燈顏色由綠到到紅,亮度也越來越亮。
總覺得DAC2的中頻會衝出來,怪怪...
還好預留了一組音量輸出沒焊上去,拿來接ATT1做對照組,耶~音量調整比ATT1差...
拆開來看看,對喔,音量調整的AC濾波電源才上了六個4700uF,而且沒搞對,+15V只有二個...
殘殘,再焊六個上去,還缺二個,沒辦法...
嘿,這成果就與ATT1差不多了~

另一個對照組是吃電池重改的E-MU 0404 USB,電池實在相當乾淨哪...
正因為聽慣了0404,才會聽出DAC2尚待改進處...

再來要搞啥勒...來試試換石英震盪子吧,
換上號稱phase noise超低的Crytek,一顆零售近US$30啊...貴翻了...除了音量控制IC以外最貴的零件哪...
如何?有效~
差很多嗎?其實還好,並不至於差很多,確實有差,
差在哪,極高頻與空間感囉~clock對這二項影響最大,
我常用來測試的Shirley Horn的Once I Loved這曲,一開始的風鈴聲,這...鼓手不只刷一次吧?以前完全沒聽出來...

這顆石英震盪子的頻率誤差不算小,25ppm,強調phase noise極低,對音樂再生而言,前者無妨,沒人聽的出來,後者才是重點;
板上右邊那顆小小的是48KHz倍頻用的石英震盪子,TCXO,2ppm,
手上實在沒啥96KHz音樂可以拿來對比,暫且不換Crystek。
差不多了,剩下一組輸出的音量調整沒焊上。
目前的聲音,應該夠讓多數人滿意了。

DAC2總零件數?近八百個!
總電容量?四十萬uF!

那條分隔線隔開數位端與類比端,那三個IC負責以非接觸式傳輸訊號,讓二邊電路完全不導通,避免高速運作的數位電路雜訊串入敏感的類比電路地線;
UI1也是同樣手法,但UI1介於DAC與電腦間,只能隔絕電腦的雜訊,卻不能隔絕DAC自己的數位端(USB介面與主控CPU),而這主控CPU最耗電,運作clock高達500MHz,產生的雜訊多可以想見;
DAC2將這隔離器擺在數位端之後,變成徹底隔離那些高速運作的數位電路雜訊,而且不受UI1只能跑USB 1.1 full speed限制,sampling rate可以拉到192KHz。

再來的問題是,哪邊要接地?數位?類比?都接?都不接?
這兩天打坐時,冒出來這問題,畫畫圖,仔細分析,測試,果然!搞定,
聲音終於徹底勝過電池版E-MU 0404 USB囉~之前老覺得有點刺、吵,中頻微微衝出來,音像稍扁薄,現在就搞定囉~
那沈靜感終於出現...音像也終於夠凝聚,回音自然出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