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由音響演進看音樂格式

之前提過,老婆家的老Fisher"組合音響"當年(大概三十年前吧...)價格不得了啊~
但以如今的標準看來,不過爾爾...看來很普通...

再回頭看最早留聲機的時代,買得起的,財力可真的都不差;
由radio、留聲機、vinyl、錄音帶、walkman、CD、電腦、iPod、手機...
價格逐步降低,數量逐步放大,如今人手不只一隻,
聽音樂這件事由認真享受,變成背景、殺時間;
可想見,當年購買留聲機、vinyl的高收入者必然抱持著好還要更好的想法,
如今呢?當音樂只是用來殺時間、抗噪音、跟流行,
那,mp3就夠了,對吧?

你如何期望KTV唱歌時,歌詞唱完就砍掉後面那段音樂的人會去分辨mp3與CD的好壞呢?
24bits/96KHz更是開玩笑啦~

對音樂創作者而言呢?

我想,總有些是偶像歌手,騙錢的,這類我們不談;
認真創作者,總希望聽眾是真正的愛好者,搞了至少數月的作品,豈可壓縮損失呈現?當然要直攻24/96。
不過呢,說真的,台灣大多數音樂人的音響系統應該都唱不出個譜來...
單是24bits的動態對那些小小的喇叭、擴大機而言,真是太痛苦了...

再回頭談,老婆家當年那Fisher價格多少?
記得是二十幾萬吧...那年代,我家的二樓透天小房子價百萬。
約二十年前我在學校時買的Spica TC-50一萬八,Audiolab 8000B二萬六,Kenwood CD-player八千,合計約五萬二,
看來整組的質感,用料,就已經不遜於老Fisher了。
再看看如今的Audiolab呢?那外觀質感更是跳一級,價格也是高一級...
若看如今多數人用的音響--手機呢?當然遠比過去的那些walkman好上太多啦~
當年的錄音帶walkman音質哪能和現在的數位手機比?
如今多數人的音響真的值得聽比較高品質的音樂。
為何還是聽mp3?

我認為是唱片業者的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