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林生祥的音樂養成

http://www.storm.mg/article/273113

提到早年的客家音樂,值得一讀;
又,

像我會出來做音樂,是剛好有一個契機:錄音器材的數位化。如果沒有這個契機我大概不會進入這一行。以前都是analog(類比),器材非常昂貴,動輒數百萬,我們怎麼會有可能使用到那種器材?我大學時就有主流的唱片公司想幫我們觀子音樂坑發片,但我都不知道怎麼做……或者說都沒有想要去做這個 
一個直覺就是,跟我接觸的流行唱片工作者,和我的氣味都不對、不合,我直覺上就不會想要去親近它。然後剛好我碰到數位器材普及的開始,像ADAT八軌,我們買了三台就二十四軌,一台幾萬塊不會很貴,後來都沒人要了,因為又直接用硬碟錄音,我們還買了台灣第一台Apple的……G4,進來第一台我們買96000塊。
音樂人都很清楚電腦+ADC/DAC對音樂製作的革命,聆樂人倒是沒幾個知道這回事;
門檻大降讓唱片不再只限於少數人能製作,加上Youtube的曝光,造成整個音樂市場大震盪,形成如今百花齊放,但音樂人收入不高的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