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2.1系統調整實驗

這兩天在玩2.1組合,向LALS借了一對Classical 1與15"主動式超低音,
沒適合的腳架,就讓Classical 1站在PMC FB1,超低音呢,就盡量往牆角塞,減少一些梳形濾波效應(其實轉過來朝牆角更好,只是太醜,老婆這關難過...)
聆聽位置還是只能靠牆,小公寓嘛,空間小,不得不如此,應該有不少人也都是如此吧...
好啦,再來的問題是,該怎麼調超低音的音量、相位、分頻點?
這當然得先知道主喇叭與超低音的個別頻率響應才行,
直接看廠商公布的資料?
其實這不通,低頻受空間影響很大,廠商給的資料是推算其在無響室中的數據,我們搬喇叭來擺在自己家空間整個頻率響應會大變化,還是實測比較準。

先調整超低音為分頻點最高,相位0度,音量在掃頻測量時看峰值約略調整一下,
比較有無超低音,紅:無,藍:有

看來這超低音的影響最高可達200Hz,而主喇叭約能撐到55Hz。
再來的問題是,分頻點的設定的目的是?
超低音療法?拿來與主喇叭互補以拉平響應?
這會碰到個大問題,這是2.1系統,只有一個超低音,必須用來同時補左右聲道,
來看看右聲道有無超低音

左右聲道大不相同,這,要靠調整相位搞超低音療法,不太容易啊...

我之前在樂友家搞單超低音療法的成功比率並不高...或者說,一聲道成功,另一聲道往往失敗...

那,換個方式,不搞超低音療法,純粹拿超低音當主喇叭的輔助低音,以讓低頻延伸的更低,
主喇叭的低頻部分就交給DRC處理了,反正不管怎麼調,單一超低音不靠DRC實在不太可能搞定低頻啊...雙超低音療法還有可能。
來看看超低音分頻點調到最低,左


主要的差異在50Hz以下,差不多等於銜接主喇叭下段,應該可以,分頻點就這麼定吧。
相位呢?
大體上看來應該不用動,試著設定為180度,並沒有比較好,略過不提。
再來是調整音量,我想低一些,比較接近中頻段音量比較好,這是最後的結果,紅:左,藍:右

低頻段,左聲道還好,右聲道偏高了些,
40Hz那根有些突出,但調整這東西的最大麻煩是,超低音內建擴大機模組的分頻斜率往往都太緩,圖上可以看出還是影響到200Hz;
而且往往調整音量也會影響到分頻點!實在是...
若是壓低超低音音量以壓低40Hz那根,其實會讓較高的頻段音量反倒偏高(這部份是因為主喇叭與超低音重疊但反相的效應)。
再來看看瀑布圖,左聲道,上:無超低音,下:有超低音,最後設定
右聲道
二聲道對主喇叭的影響都不算大,只補下段
但第一波的振幅都不夠高,這會讓低頻顯得不夠沈,倘若調高音量,碰上拉長線的大提琴又會轟,
二者取捨,我會取低一點,不沈總比轟好,
反正再來就交給DRC囉~別搞的振幅太高,DRC要修補會浪費不少數位解析度,低一點好。

這是DRC處理後,上:左,下:右

第一波相當不錯,夠平直。
來張一般人比較熟悉的振幅頻率響應
還不錯吧?
就這點體積的三隻喇叭能唱到這程度,若改成二隻大喇叭那得要多大的傢伙才能搞定?
聽起來呢?
聽鼓、bass這些低頻樂器當然相當紮實,
單是聽簡單的小提琴也能聽出音場深遠,這點請看這篇 (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20.html  ),
還有一點,更輕鬆,如同大型喇叭那般的輕鬆,這個另文討論。
連Rossini: Guillaume Tell - Overture - Finale (Lone Ranger Theme)都能唱的好,夠強吧?


這次實驗學到的經驗,
1. 一般主動式超低音模組的音量、分頻不是很好調,或者該說,那些轉鈕很不精準。
2. 單一超低音要拿來同時補左右聲道的梳形濾波效應,並不容易,該當做主喇叭的低頻輔助,盡量減少二者重疊頻段,該會比較乾淨。
3. 超低音音量無需顧慮主喇叭的駐波峰值,而該取與中高頻相對的適當值,如此DRC僅需應付主喇叭的低頻問題。

再來,誰家也有2.1想試試調整與DRC輔助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