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空間感與形體感源自?

上回聽Nola Grand Reference V經DRC校正後,最讓我驚訝的是阿姐鼓中的卓瑪卓瑪

這曲一開始是一群小孩嬉鬧的聲音,此起彼落,
在像話的系統上(jitter夠低),能清楚的聽出定位與微微的空間感;
而在這系統上,聽來就像是真有一群小孩在眼前奔跑玩鬧!
我說的是,真的如在眼前那般的真實啊!也就是說,像是一群透明的小孩在眼前嬉鬧奔跑!而不是只有"理解"這種層級而已...
為何如此?


事實上這個系統在許多方面並不算好,解析力不算很好,歌聲的形體感也顯得蓬鬆不實,
那為何獨獨這段表現如此驚人?
似乎唯一的差異在於這是套陣仗超大的系統,低頻近乎平順的延伸到20Hz,
事實上,這系統有10Hz的實力!
看看這張錄音圖面

上面是測量訊號源loopback回來,下面是microphone錄下的,二者有點時間差,因為聲音必須經過擴大機、喇叭、空間、microphone。
左側訊號開始時10Hz,右側是20Hz,訊號源約莫拉平那個位置約14Hz。
可以看出這系統+空間確實能夠再生相當低的頻率。

一直以來,我一直懷疑極低頻與空間感有極大的關聯,我的意思是指當你聽音響再生出來的音樂時,能夠聽出演奏當時那個空間的大小形狀。
如果你玩過RTA(Real time analysis),

大概會試著看看當周遭很寧靜時看看頻譜分佈,
你會發現,你以為沒啥聲音,但頻譜上最高的都在極低頻!

這是Nola那個空間當安靜時的頻譜響應,那是個鄉下的房屋,四周相當安靜。

極低頻最高,第三與第四高的分別是60與120Hz交流電感應雜訊,該排除不計。
可見得極低頻幾乎佔了全部!

其實,也不需要儀器設備,閉上眼,聽聽看,周遭的聲音,
安靜的室內,與安靜的室外,顯然大不相同,
室內總是有種微微的壓迫感、擾動感、吵雜感,那就是極低頻吧...

上回去mts家,他的空間超大,低頻也能相當程度的延伸到27Hz,
聽High Performance那曲Toreader時,

那音場真是相當開闊啊~該是目前為止聽到最驚人的...

另一個驗證則是DRC,我調整DRC會走二個方向,
其一,讓impulse response很乾淨,其二,讓振幅頻率響應很平直,
後者聽來空間感就是特別明顯。
例如民歌蔡琴第一首被遺忘的時光,
一開始那清唱,"是誰...",歌聲在空間中迴盪回來,聽的出來那空間有多大嗎?
以impulse response乾淨的參數,可以聽出那緩緩散去的高頻,
以振幅頻率響應平直的參數,則可以"看"出那個屋頂!


又如鄉間騎士第二首
一開始Pavarotti在左側非常遠處演唱,聽的出來有多遠嗎?他旁邊的空間的回音呢?
以impulse response乾淨的參數,可以聽出來,但覺得有點虛...
以振幅頻率響應平直的參數,還沒聽到Pavarotti開口,前面那幾聲輕柔的樂團演奏就能"看"出那個空間有多大了!

看看上述二段的頻譜響應,
被遺忘的時光

鄉間騎士
極低頻的振幅都在約-66dB左右。

就音樂而言,極低頻沒啥關係,
但就HiFi這個詞的意義而言,傳真的不只是音樂演奏,也包含演奏現場的氣氛,
那麼,極低頻該算是必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