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振幅頻率響應拉平比較難聽?反之如何?

台灣的音響圈這二十幾年來,一直流傳著一句話,振幅頻率響應拉平了反倒比較難聽,
這句話,在某些例子上確實沒錯,若是反過來呢?
振幅頻率響應不平會好聽嗎?
當然不可能!駐波峰值就是會轟的讓人難以忍受,凹谷就是音量很弱,
多的就是多,少的就是少,誰都聽的出來。

那,這其中的背離是怎回事?
首先要知道振幅頻率響應是怎麼測的,一般顯現的全頻段振幅頻率響應大致上有二個測法,
其一,丟個持續的單頻,例如63Hz,這單頻會在空間中迴盪,很快的趨於某個穩定值,記錄下其值,換個頻率再測。
其二,丟個pink noise,也就是全頻段啥頻率都有不停變化的訊號,聽來是沙沙聲,以即時頻譜分析看各個頻段的振幅,再加權pink noise的頻段振幅值。
這二者,大致上都是長時間,穩定訊號,讓整個系統(器材+空間)的響應穩定後取其值。

而我們知道一般空間的各種物體與牆面對頻率的吸收率,多半是高頻吸的多,低頻吸的少,
因此振幅頻率響應總是高頻大衰減,低頻大凸出。
例如dynaxsf家(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2/02/dynaxsf-vs.html )
但,若是換個方式,不看長時間,只看1ms以內呢?
這1KHz以上的振幅頻率響應夠平直吧?

也就是說,喇叭發出的直接音其實很平直,但在房間裡一段時間後,高音被空間吃掉大半,中低音被吃掉的很少,還是不斷的往復迴盪不已,結果就成了高音不足,低音過多,聽來很不平衡的狀態。

倘若,用個EQ拉平這振幅頻率響應呢?
那就得低音壓低,高音增加,聽來會是如何?
如果音樂都是緩緩拉長線的,例如拉大提琴,那聽來應該不錯;
不過呢,音樂往往有些很快速的成份,例如撥bass,"撥"那一下,時間很短,還沒來得及如同上面提的測量振幅頻率響應的方式在空間迴盪累積,就沒了,
這若是經過EQ壓低,那麼我們聽見的撥的成份的音量就低很多,這,聽來就毫無活力了...

另一方面,高頻增加這點也是個問題,
高頻就是變動很快的頻率,樂器的諧波其實很少會到16KHz以上這種極高頻段,
極高頻段多是類似上面提的bass撥那種成份,只不過這裡的例子成了小提琴擦弦這類的情形,
或是樂音互相交疊造成的繁複音量變化,人耳據以分辨出樂音的相對關係,
都是發生在很短時間,不會是拉長線的。
若以EQ增加這部份,目的在補償拉長線的中低頻的相對音量,
但極高頻根本不會拉長線,這怎麼補啊?因此,聽來就會很假,很吵。

那DRC是怎麼做到拉平振幅頻率響應?
我們只要用impulse response的觀點來看就能理解,
上面那張全頻段的振幅頻率響應其實是表,裡是impulse response,
來看看全頻段
 再單看低頻段
顯然低頻段後面拖的尾巴遠比全頻段振幅高、時間長,也就是說低頻段的間接音成分遠比高頻段多,那些尾巴累積起來就成了很嚴重的低頻峰值;
只要能壓低那尾巴,就能壓低振幅頻率響應的低頻段峰值囉~
而這本就是DRC的運作原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