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為何?
為了音場,為了輕鬆感,為了自然感,之前這篇( http://records2ear.blogspot.tw/2012/05/21_23.html )提過了。
怎麼搞?
這麼低的頻率,若是照喇叭箱體聲學原理製作,體積會非常驚人!
實務上得採用較小的箱體,長衝程單體,加上EQ補償,這當然得用上大功率擴大機,因此最好方式是採用主動式超低音;
質無需如主喇叭那麼要求,畢竟人耳對那麼低的頻段很不敏感,而且空間的影響又超大,重點在快速不拖,可別拿那些超小型劇院搞爆炸恐龍用的來聽音樂啊...
一般用超低音都是一隻,實務上,很難搞,要擺哪勒?
若相對於左右主喇叭距離不同,則相位很難同時與二隻主喇叭銜接的好;
就算擺在正中軸線上,表面上似乎距離相同,但,那麼低的頻率間接音影響很大,很少有空間的極低頻反射左右完全相同(重點不在外面對稱,而是所以建材都對稱);
最好是二隻,分別對應左右主喇叭,就當做四件式喇叭;
這二隻又怎麼擺?
因為頻率低,空間影響大,其實離主喇叭多遠都無妨(除非會用到100Hz這種等級),需要考量的反倒是空間反射造成的梳形濾波效應( http://records2ear.blogspot.tw/2012/05/blog-post_25.html ),因此最好的擺法會是靠牆角;
再來嘛,重點,音量與相位調整,這當然得靠測量,
可別悶著頭用耳朵聽啊...難啊...
調整的重點在與主喇叭的銜接,銜接處得補,而不是凹,
而音量嘛,當然是與主喇叭低頻平均值接近。
而音量嘛,當然是與主喇叭低頻平均值接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