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sampling rate, bit depth最重要嗎?不如適當的mastering

音響論壇259期裡劉名振談某個XRCD版本比24bits版本更好聽...
其實不需要XRCD,單是mastering的影響就非常驚人,
這張圖是伍佰當年在pub裡錄那張著名的Live中的“點煙”的二個版本比較,
上面的是當年發行的“Live”那個版本,下面是之後發行的“愛你伍佰年”的版本
差異夠驚人吧?

原始版本顯然完全沒做動態壓縮,而且似乎最大音量也限制在約-3dB處,這似乎是音響迷最喜歡的方式吧?完全不加工,原汁原味哪~
聽起來呢?非常不清楚...聽的出現場很多聲音,但是都不清楚...
而下面的版本,則是我常用的測試曲,當然是栩栩如生囉~
這差異是為何?

這張是以dB值呈現
原始版本絕大多數都在-6dB以下,也就是說,16bits只剩下15bits...
甚至一開始那一大段都在-12dB以下,只有14bits...
如果你還用上pre-amp,先將音樂衰減再放大,這衰減,通常都相當大,至少有-24dB(音量你幾時轉到10點鐘以上?),
那麼,只剩下10bits...
聲音可想而知....

而新的版本,顯然經過動態壓縮,做了不少處理,聽起來卻比原版本好上太多了,
用你的耳朵聽聽看,再回來想,不處理,真的是最好的嗎?
人的耳朵工作方式,並不是線性的...

最近聽了些古典樂CD,總覺得有類似的問題...
平均音量太小了,犧牲了一大半的細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