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分頻與時間差的組合效應,
設分頻點為3KHz,上半波形是高音單體,下半是低音單體,波形振幅-3dB
低音單體因為陣膜質量大,起動時會有點慢,因此刻意壓低那部分的振幅模擬之,假設動起來之後就沒啥誤差了,
上圖是二單體的發聲點距離聆聽位置相同,混音後得到下面這結果
除了起動處外,很漂亮的,全振幅的3KHz。
再來,模擬高音擺的比較後面,因此發聲時間慢一點,這例子是2個sample,1.54cm,
混音後,
看來波形還是很漂亮啊~
不過,注意看,振幅已經掉了,不是滿格。
再往後拉二倍的誤差,約4.6cm
結果就很慘啦...
若是看impulse response,這是手上某個例子這例子是高音單體比較後退。
這裡討論的是頻率響應,但其本質卻是時間的誤差,
這二者互為表裡,無法分割,
時間誤差,impulse response就會很差(聲音提前或落後出現),
頻率響應也會變差,只是沒那麼明顯,或者說,影響量隨著頻率而變,
前面這段是以3KHz為例,同樣的時間差,對不同的頻段的效應不同(相位誤差隨頻率而變),
也就是出現梳形濾波效應,一如空間的間接音效應。
倘若加上空間造成的影響,頻率響應的影響量就更不明顯,
或許因此常被DIY組裝者忽略。
這個例子是以3KHz來看,若是超高音呢?
一般分頻點至少12KHz,四倍,那麼發聲點的距離精準度也必須四倍,
也就是誤差只有0.4cm也會造成這張圖上的效果。
所以才說,外加超高音實在很難調整啊...
同樣,多音路喇叭也會有類似的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