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是幫助記憶的工具,在文盲占多數的社會裡,歌曲是傳遞訊息最有效的方式。比起今天美國的廣告歌曲,十八世紀巴黎的歌曲傳遞訊息的效果可能更好。巴黎各式各樣的人物,從見多識廣的沙龍名人,到最普通的學徒,都共享同一種曲調。只要有點小聰明的人,都能即興創作一兩個對句,或是填詞進法國民謠那種八個音節的曲調,還使用互韻的小技巧等,這些旋律都傳進眾人的腦袋裡。如同馬西爾(Louis-Sébastien Mercier)所說的「沒有一個聚會不是充斥著被無禮民眾改編過的『雜耍曲(vaudeville)』
...
...
那個大混蛋臭婊子,
法國皇宮佔盡風頭,
情慾、愛戀和紅酒,
路易只求安逸享受,
啊是他!啊是他!
啥也不管的大蠢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