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十年來,三不五時就會看到個深入報導,談到台灣過去啥農產品原本佔有多少國際市場,如今被某國取代了...古早的香蕉,後來的蝴蝶蘭,今年傳來的是香菇、金針菇...
外國是怎麼贏台灣的?以前台灣又是怎麼贏外國?
早期,誰有貨,誰當然就有生意;
後來,誰價格低,誰拿到生意;
再來,誰品質好,誰就搶到生意;
香蕉被菲律賓幹掉,人家比較便宜;
蝴蝶蘭被荷蘭幹掉,人家品質比你好;
荷蘭人為何能贏台灣?人家是企業和散農對戰啊...戰力差多了...
為何不是散農對散農?
荷蘭成本高,散農價格一定遠高於台灣,不得不轉型成企業,集中群力才能在品質與價格上與台灣競爭。
喔,我要說的不只是農業,台灣所有的行業都如此;
國際競爭時代,成本高的國家為何要投入高難度、高品質、回收期長、風險高的生意?
要不然怎麼和成本低、不管污染的國家拼?
音響亦然,看看歐洲怎麼做的,台灣還在做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