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是G2,稍微小一點,不過也是182cm高的大個子。
這喇叭的設計很有意思,
拿Nola Grand Reference V當對照組,
二者主要的差異在主喇叭一個是一面大屏風,另一個,則是個方箱子。
來看看G2主喇叭的背面,
左邊那一條是絲帶中音表面的網罩,也就是這中音是雙面發聲,
這就是這喇叭做成一面屏風的原因啦~
這絲帶唱到100Hz,
(紅:無超低音,藍:有)
若是不用一面屏風擋住,正面與反面波繞射後就互相抵消囉~
這部份等於是個開放障板設計。
那三顆是對著後面的高音,音量可調,
正面則是另有一大排12隻高音(Sorry,我沒拍照片~)
中高音的分頻點約1.5KHz,相當低(綠色圈)
順便看桃紅色圈,左右聲道相位有差異,可能是左聲道分頻電路老化了。
此外,主喇叭其實挺會晃的...
總覺得弄個像有人特製給Magnepan那種三角架子撐著應該會大幅改善吧...
低音部分,分頻用這隻搞定,
這隻含擴大機,還有遙控,能調整分頻點、相位、音量,相當方便。
主人家調整的音量非常低,只有11。
來看看主人家設定的整體振幅頻率響應
100Hz以下偏高很多啊...似乎該調低?
不過,我們可以換一個觀點,看瀑布圖
第一波看來,100Hz以上 vs 以下差不多啊~
也就是說,喇叭發出的聲音第一波聽來其實頻譜挺平直,但這低頻在空間中消散的速度實在遠比中高音慢,因此,長時間聽來,就成了低頻太多了...
這樣的設定,唱快速的音樂,例如鼓,動態夠,反應快,
但唱慢速的音樂,例如大提琴,那得看上面的振幅頻率響應圖,會轟的很嚴重,
有一好,沒兩好...
若是問我嘛,這級的器材怎麼可以沒動態呢?這設定很適合,
分頻點設定在95Hz也很適中,
主人單是以聽感調整能調到這狀態,厲害厲害...
但是這樣會轟啊?
是啊,主人家才會花大把功夫在弄這間音響室哪...
牆面與天花板幾乎全都是這樣設計,單是這部份就不知道得花多少功夫了...
木條內還鋪了一層網布,天花板有幾處還藏了擴散板,
遺憾的是,並沒有加上吸音棉...
因此低頻吸收率很差,上面那張瀑布圖拖那一長條尾巴就能看出來有多慘了...
因此才會找我去啊~
先來一張DRC校正( http://www.miaofoundry.url.tw/DRC/ )前後比較吧
繼續談低音柱
喇叭端子用上二個Speakon,這個我喜歡~
Speakon一個有四個端子,能撐40A!用這個才真的像話,我實在很不喜歡Y插、香蕉插那些東西...
那,這雄壯威武的低音柱的實力是?
上面那張振幅頻率響應與瀑布圖就看得見了,20Hz沒問題!而且還最高,爆表了!
(行家可能不會同意這句,瀑布圖第一波在20Hz處凹,但20Hz波長太長,不可能不受這空間影響)
不過呢,這部份應該是有些問題,
測量時掃頻就能看到低音單體嚴重晃動且發出拍邊聲,這狀況我碰過好幾回了,該是駐波音壓透過單體回饋到擴大機產生正回授現象,
看瀑布圖就很明顯
第一波30Hz以下很低,接著越盪越高,0.1秒時還持續拉高,以這空間尺寸而言,可不是單純間接音就能解釋這點...
這種20Hz毫無意義,倘若音樂中有20Hz的成份,單體就會亂晃導致嚴重失真,不如砍掉。
那隻分頻機很有趣,連這個都能調!(或許Genesis也碰過這類問題...)
原本設定是19Hz以下砍掉,我試了幾回,決定調到30Hz,看看二者的比較
來看看最後的測量結果,高音
延伸到20KHz沒問題,雖然有點亂...
中頻
上下範圍遠比一般來的小,或許是空間,或許是線音源效應。
低頻
單是看這部份,其實還不差,50Hz以上雖然起起伏伏,但不算很嚴重,也沒有很大範圍的嚴重凹或凸;
25~50Hz大凹是主要問題,這部份佔音樂比重低,其實不太容易聽的出來,
不過以這麼大套的喇叭而言,沒有總是可惜啊...音場會顯得不夠深遠,形體感也不明顯。
看整體
低頻部分上面提過了,為了保有低頻動態、衝擊力不得不如此,轟就讓它轟吧...
另一個問題是300~900間凹不少,這是中頻,非常重要的頻段,這聽來歌聲會顯得偏薄,不厚實;
另外,極高頻沒掉!這與一般例子大不同,相當有意思...(我也不知道為何如此...)
回過來頭看空間,
不過,這也不是因為這喇叭很大號才難搞,只要能唱到50Hz的喇叭其實都不容易搞定,
這喇叭的超低音可調反倒方便非常多,遠比一般喇叭容易調整,
但要兼顧瞬間的動態與慢拍子的音量,還是沒辦法啊...
若要繼續花功夫,我的建議當然是先解決低頻,
天花板上還有一尺空間可以塞吸音棉,牆面也塞,這部份就能大幅壓低120Hz以下拖的很嚴重這問題。
當然,用DRC解決是比較輕鬆啦~
這是校正前後比較
至於中頻,那就難了...
畢竟舒適自在還是最重要,單是這張矮桌就動不得,地板更是沒辦法...
這種事就交給DRC囉~看看DRC校正前後左聲道比較
第一波整個拉平了,多好。
至於喇叭背牆那擴散版嘛...
旁邊二隻閒置的Jadis mono後級,這照片只是一聲道,右邊是電源供應器,
管子掛了,懶得換,就此擺著...
電源供應的接頭挺特殊。
延伸到20KHz沒問題,雖然有點亂...
中頻
上下範圍遠比一般來的小,或許是空間,或許是線音源效應。
低頻
單是看這部份,其實還不差,50Hz以上雖然起起伏伏,但不算很嚴重,也沒有很大範圍的嚴重凹或凸;
25~50Hz大凹是主要問題,這部份佔音樂比重低,其實不太容易聽的出來,
不過以這麼大套的喇叭而言,沒有總是可惜啊...音場會顯得不夠深遠,形體感也不明顯。
看整體
低頻部分上面提過了,為了保有低頻動態、衝擊力不得不如此,轟就讓它轟吧...
另一個問題是300~900間凹不少,這是中頻,非常重要的頻段,這聽來歌聲會顯得偏薄,不厚實;
另外,極高頻沒掉!這與一般例子大不同,相當有意思...(我也不知道為何如此...)
回過來頭看空間,
可想而知,這是個花了無數時間精力成本的空間,
也只能得到上面那張振幅頻率響應的結果,可見得這種事不容易做啊...
而且這還不是第一回合的成果,這可是搞過好幾次啦~
雖然說振幅頻率響應拉平不見得好聽,但不平的振幅頻率響應一定難聽,看圖就能預測聲音囉~不過,這也不是因為這喇叭很大號才難搞,只要能唱到50Hz的喇叭其實都不容易搞定,
這喇叭的超低音可調反倒方便非常多,遠比一般喇叭容易調整,
但要兼顧瞬間的動態與慢拍子的音量,還是沒辦法啊...
若要繼續花功夫,我的建議當然是先解決低頻,
天花板上還有一尺空間可以塞吸音棉,牆面也塞,這部份就能大幅壓低120Hz以下拖的很嚴重這問題。
當然,用DRC解決是比較輕鬆啦~
這是校正前後比較
至於中頻,那就難了...
畢竟舒適自在還是最重要,單是這張矮桌就動不得,地板更是沒辦法...
這種事就交給DRC囉~看看DRC校正前後左聲道比較
第一波整個拉平了,多好。
至於喇叭背牆那擴散版嘛...
對一般喇叭而言,擺這位置無用,但對這雙面發聲喇叭,這能壓低背牆造成的反射音~
只是,既然要壓低,那又何必在背後搞三個高音單體?
主喇叭擴大機用Accuphase
那天我在調DRC參數時,抓Audiolab M-DAC讓主人家聽聽,順便玩玩gain調整,卻忘了調超低音的音量,導致後來聽來衝擊力不足(這部份請看這篇 http://records2ear.blogspot.tw/2012/07/vs-100hz.html )。旁邊二隻閒置的Jadis mono後級,這照片只是一聲道,右邊是電源供應器,
管子掛了,懶得換,就此擺著...
電源供應的接頭挺特殊。
前級也是Accuphase,主人家說Accuphase真是好機器。
下面又是一隻閒置的ARC SP10。
CD轉盤用Sony XA7ES
(又是一隻閒置的ARC...)
以少見的ST光纖送到Jadis,
下面那隻是電源供應器。
這面板夠亮吧?主人家自己抓去鍍金。
遺憾的是,剛冒煙燒了...
LP嘛...我就外行了,請高手說明囉~
主人也說,好LP系統不多啊...
我運氣不錯,在b508591sam家聽到非常好的~
其實,主人家想把CD全都移到Mac上去啊~
能用iPad遙控,多好~
這隻是隔離變壓器,另一邊還有一隻。
那麼,這套系統的聲音如何?
其實就算不經過DRC也已經相當不錯了,相當明顯的大喇叭的優勢,能量很強,卻又輕鬆自然,音場非常高,聽來相當開闊,以略大的音量唱仍舊毫無壓迫感,空間大實在很佔便宜。
經過DRC後當然更是自在,整體平衡度很好,細節也豐富,絲毫不粗,相當細緻,
唱Joan Baez這張的Swing Low Sweet Chariot,那回音該是我聽過最清晰的。
主人家說不知怎麼回事,這幾年這套喇叭的二手價格不好,
我說啊,誰要拋售,請先通知我!我借錢去買來展示DRC效果~
主人家的音樂收藏也相當豐富,這只是一部分,還有些在澳洲勒...
之前在澳洲還開音樂欣賞課喔~有機會一定要請主人家在台南講一場。
說到澳洲,這二幅畫是主人家在澳洲的習作。
這是夫人的皮雕習作
那天下午2:00到,一直到7:00才走,主人家有非常多的問題和我討論,實在相當認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