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個脈衝訊號,左右聲道相同,以耳機聽,聲音會出現在頭正中;
右聲道稍微延遲1ms,聽來會覺得聲音出自左聲道,也就是說,左聲道先出來,人耳先辨認到這聲音,後面跟上來的右聲道就被認為是同一個聲音的延續。
顯然人耳可以聽出1ms的時間差,這相當短,音波走34cm的時間,
若是如廖老哥這高音號角與低音椎盆的配置方式呢?
二者發聲點距離差超過1ms,我們可以想見,人耳會聽的出來,低音先到,高音後到,
若用被動電路分頻,這當然會聽的出來不對勁哪...DSP分頻就簡單的加上延遲就搞定了。
若壓低到0.1ms呢?
0.1ms=音波跑3.4cm,很小的數字,一般喇叭高音與低音單體的發聲點可能就有這等級的行程差,
當年Thiel打斜面板,有其道理啊~
當然,前題是,得要在水平與垂直二條軸線上聽才準。
再拉長到5ms,聽來類似;
再拉長到10ms,聽來就成了二個"同時"發出的聲音囉~
再拉長到20ms,還是類似;
再拉長到30ms,還是類似;
再拉長到40ms,聽來就成了二個幾乎同時發出但可辨認有時間差的聲音囉~
40ms,1/25秒,音波13.6m的行程,聆聽空間大到第一次反射音有這麼大的行程的人不多哪...
那麼我們可以預期,人耳會認為聲音由喇叭出來,但拖個尾巴;
難怪人們搞不清楚問題出在間接音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