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金馬獎,李安導演以評審團主席出度。而隔天新聞報導出來李安的評論,說「台灣電影格局小、氣虛了點」,說台灣電影雖然有創意,但格局小、技術差,難成大氣候。我們請李安導演來和我們談談。這部份,是否可以說是,不夠寫實?
李:其實我講的格局高並非指非要拍漢武帝、賽德克巴萊之類的片,而是台灣的電影說服力不夠,比較難推動。我的格局並不是指那種格局,其實電影要小、要精細才好。像是《甘地》那部電影雖然大格局,我看到後頭有些打嗑睡,有點boring。
台灣電影的情感、主題架構…(等)是很好,但感動是一塊一塊連繫不起來,較難earn,「賺」到他人的推動、感動。就是結構不夠。這可能和我們的文化、教育系統有關,我們的思想訓練的確不足。所以台灣的電影有幾個問題:
第一個是結構不夠,筋骨不強;第二個是劇情太懶惰,推衍能力不夠,像是如何從A到B到C的情節推衍性不強,會覺得一塊一塊的沒有連繫;第三個是對白不太有營養(全場笑);第四個是關係經營不夠精采,尤其是感情的經營,要如何讓觀眾持續保持著那樣的情緒。
我想是觀察不夠,劇本寫的人不真實,多看看吳念真的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