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4日 星期二
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2021年7月23日 星期五
2020年5月27日 星期三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任將達X張四十三各挑五張作品
https://news.readmoo.com/2018/12/21/181221-taiwan-color/?fbclid=IwAR18Oove7w9QRWGBnO2gSkVxOFccU3J4i-TGrUcMSTV7ccy4OqHXb7iPnro
張四十三選的第三張是1999年發行,陳建年《海洋》(角頭編號003),這張專輯也讓陳建年獲得了2000年金曲獎最佳男歌手,張四十三笑說如果沒有這張專輯角頭可能很早就倒了,因為1998年角頭剛從「恨流行」轉出來,1999年開啟了每年預計發行6張作品的計劃,那年就報名了五張全都入圍了金曲獎,包含張四十三自己也入圍最佳作詞。當初會找上陳建年是因為在做紀曉君的專輯時,看到作詞人是陳建年,很好奇是誰把詞曲寫這麼好,一問製作人鄭捷任(鐵花村音樂總監)才知道原來他是紀曉君的舅舅,平時的職業是警察,因緣際會就想邀請他來合作,也多虧製作人鄭捷任幫角頭發掘了許多原住民音樂創作者,胡德夫、紀曉君、巴奈、陳建年都是他製作過的歌手,這張專輯也是回到陳建年台東老家的小型錄音室所錄製,雖然設備比較簡陋,錄製的效果比較粗糙,但也因為這樣錄進了蟲鳴鳥叫這些大自然的聲音,形成一種很天然的風格。回到前面說的,如果沒有這張專輯角頭絕對做不到20年,除了經濟收益上的提升之外,還帶給角頭團隊很大的力量,應證了「只要認真努力做,就算資金格局不夠大,也能打敗那些唱片大廠與巨星歌手。」...
唱片的英文『Records』,原意就是作為一種記錄文化傳承的載體,並產出新文化。《畫眉》這張大概是水晶唱片最後階段的極限了,面臨要選擇在市場上繼續保持獨立還是走入主流。然而水晶從來沒有做任何一張單純以銷售為目的的專輯,都是為了要參與社會,九零年代初幾乎所有社會運動都能見到水晶唱片的身影,只要遇到弱勢團體需要發聲水晶便會到場聲援,在這樣的社群裡頭所建構出的情感與期待,造成這張唱片做完時開始擔憂水晶的未來,就是因為水晶的成就並不是從很會做唱片而來,是一群人對社會的共鳴自然產生的文化,加上當時又遇到孩子與經濟上的事情,才有了差不多該停下來的念頭。就在宣布結束後,水晶的音樂總監何穎怡發起了『水晶萬人後援會』,號召每人以新台幣四千元購買等值的水晶唱片音樂產品,果真有許多人響應。這幾年回想起來才驚覺原來水晶不是只由少數人所組成的公司,而是整個社會支撐起來的。
黑名單工作室那個年代
https://www.facebook.com/acidjam703/posts/2532711933446226
幸運生逢其時...
說母語,終於不再像是過去必須被檢舉、掛狗牌那樣羞恥的事。新一代的創作人,可以驕傲地以母語創作,用與生俱來的語言抒發直覺與感受,而非使用殖民者或統治者的語言--這是台灣人等候了四百年的盼望。
而這樣的文化豐碩果實自然不是憑空而得。
幸運生逢其時...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台灣有多少藝文團體?
https://www.storm.mg/article/1281833?srcid=7777772e73746f726d2e6d675f35386234353539633162333065386539_1558154673&fbclid=IwAR1wggt3VzgfcO6tcfaIfwsqwDnyp8IUTNocnOVw_NDfBxdYXki3vLvVTSU
若要以藝術為生,就要自己謀生,賺到錢,別一輩子都想挖稅金;
那麼愛挖稅金,何不從政?
全台登記立案藝文團體、文化藝術基金會,至2017年已有6218、446個,其中又以台北市1491個藝文團體最多,其次為新北市976個、高雄市698個、台中市572個;而根據教育部統計,歷年大專校院藝術相關科系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包含時尚、設計、美術、手工藝學、音樂及表演藝術、藝術行政各學類,近年每年皆有超過2萬人畢業政府扶持補助多少年了?如今還在談補助...
若要以藝術為生,就要自己謀生,賺到錢,別一輩子都想挖稅金;
那麼愛挖稅金,何不從政?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2019/5 台科大「最能代表我這代人的一首歌」統計結果
https://medium.com/%E6%88%91%E6%98%AF%E9%A6%AC%E4%B8%96%E8%8A%B3/a-song-represents-my-generation-542bbb690267?fbclid=IwAR20R-HOhpuVsACianH1ldlUjUfodSgDvyHL0N3AolO68d7zuqEAWFL8ZvM
滅火器 / 島嶼天光(13)
蔡依林 / 怪美的(3)
五月天 / 少年他的奇幻漂流(3)
朴樹 / 平凡之路(3)
蔡依林 / 消極掰(2)
老王樂隊 / 我還年輕 我還年輕(2)
老王樂隊 / 穩定生活多美好,三年五年高普考(2)
陳奕迅(唐漢霄 / 鹿晗) / 讓我留在你身邊(2)
顯然樂隊 / 低賤的人(2)
陳粒 / 奇妙能力歌(2)
胡夏 / 那些年(2)
Childish Gambino / This is America(2)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台灣人有搖滾魂嗎?Rap魂嗎?
寒冷的北歐四國有最高的Metal樂團比例,你想,這是因為?
某種歷史因素?還是環境因素?
想想,如果你住在帛琉或馬爾地夫,你會想聽Metal嗎?好熱啊...只想懶洋洋的唱輕柔的歌吧...
試問,台灣人有搖滾魂嗎?Rap魂嗎?
搖滾有一些,瘋狂的台灣人真的不少...
Rap?這我就真的很懷疑了...很少見到台灣人話說個不停,夜市叫賣哥會成名不就因為實在太少見了,對吧?
某種歷史因素?還是環境因素?
想想,如果你住在帛琉或馬爾地夫,你會想聽Metal嗎?好熱啊...只想懶洋洋的唱輕柔的歌吧...
試問,台灣人有搖滾魂嗎?Rap魂嗎?
搖滾有一些,瘋狂的台灣人真的不少...
Rap?這我就真的很懷疑了...很少見到台灣人話說個不停,夜市叫賣哥會成名不就因為實在太少見了,對吧?
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楊三郎
http://musiciantw.ncfta.gov.tw/index.aspx
1947 年,楊三郎受邀到廈門羽衣舞廳工作一段時日,返臺後,簡略組了只有兩、三人的小型樂團,在臺北的艋舺龍山寺埕、大稻埕媽祖宮門口等等人潮較多的地方露天賣唱,籌生活費用。隔年在臺北中山堂舉行第一次的「楊三郎歌謠發表會」,楊三郎曾說:「臺灣光復後,最初因為歌唱人才缺乏,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又不願意唱流行歌曲,很多音樂發表會只好訓練酒家女演出,屆時她們的顧客也會來捧場,祝賀的花圈特別多,場面熱鬧,已經成功了一大半。」1952 年他與樂師好友那卡諾、白明華等人組成「黑貓歌舞團」,以理想中日本的「松竹歌舞團」歌舞大秀排場為目標,開始了臺灣早期歌舞團的燦爛輝煌時代。
1965 年起,由於電視的引進和逐漸普遍,加上世風日下,歪風漸興,以主打脫衣秀的黃色歌舞團持續盛行,正派經營的「黑貓歌舞團」逐漸流失觀眾群,因經營不善,又不願同流合污,在負債累累的情況下,楊三郎熄暗了那承載著多少人故事記憶的華麗「黑貓歌舞團」燈號。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古早台灣唱片公司logo
https://www.facebook.com/chichingrecords1997/photos/a.657271557775310/1054792358023226/?type=3&hc_ref=ARQtxeGaA_p3o99pYTgjPhH8ItSEYm_F2JXhJMFh0DI0tE4qx4C3RR6nGSgN2RVm5Gg&__xts__%5B0%5D=68.ARCiNjVNc9WwqHAKjLfcwNL9URDof6Ew9SImRc6UvdoxBcNMMckccfNbdt763Mpa1CVoA6DBLoi-OdHUK_xP4_BbX_w9f9YBZnpsev2Q5IigEaD2GvZ5rNF2gog9K0ZyPpmmFPk&__tn__=EC-R
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台灣社會流動與音樂品味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8/08/14/chuangchihchia-2/
預期中...
這統計中,就算是偏好精緻那群人消費量最高的還是台語與國語流行樂啊~
階層流動顯然影響了整個社會各階層。
「雜食但偏好精緻」相對有更高的比例是「父子代間教育皆高」的菁英再製群體。「雜食但偏好本土」則有近70%是來自「子代教育向上流動」者。對比於「雜食但偏好精緻」者,「純精緻」者是「父子代間教育皆高」的比例又更高。「父子教育程度皆低」比例最高是發生在「幾乎不消費音樂」的群體。「純精緻」者和「雜食但偏好精緻」的主觀地位分數明顯高於其它三類,收入也高出許多。所以,透過代間教育流動與音樂品味的連結,似乎可以發現家庭背景 (social position of origin) 所烙印(內化)的文化品味軌跡是深刻而無從隱藏;但同時,社會流動也會為文化品味注入多樣性(雜食)的色彩。
預期中...
這統計中,就算是偏好精緻那群人消費量最高的還是台語與國語流行樂啊~
階層流動顯然影響了整個社會各階層。
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林茂賢民俗選集與傳統戲曲選輯
輯一、研究論文
臺灣扮仙戲的象徵意義
臺灣外台戲中的神仙角色
臺灣傳統戲曲中的關公腳色探悉
北管戲曲與臺灣社會
歌仔戲中的「老婆」
布袋戲的角色與造型演變探討
傳統戲曲和民俗藝陣的面具運用
臺灣傳統戲曲發展的困境
從「漢陽歌劇團」看臺灣北管戲曲的興衰
蘭陽戲劇團的創立與發展
輯二、評論隨筆
戲曲概論
北管戲曲
歌仔戲
布袋戲
劇團
藝師
戲劇評論
文化評論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1960年代台灣現代音樂與民歌採集運動
https://www.fountain.org.tw/r/post/taiwan-music-1960s
確實啊...留下啥?幾乎沒有...
當初由史、許兩人共同發起這場以「關懷鄉土,搶救文化」為號召,規模聲勢空前浩大的「民歌採集運動」,經過外界媒體一陣熱烈關注與報導過後,原初的激情逐漸消褪,而最終檢視其研究(採集)成果卻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行事有始無終。
確實啊...留下啥?幾乎沒有...
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
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瑞典人Jonas喜歡的台灣音樂
http://youtu.be/Gf1nouDAmuY
其中提到的亞洲味...我想該是那個年代台灣錄音的特質吧,全都是細細瘦瘦偏高音;
之前以為這是那個年代器材的限制,後來聽到日本的、西方的並非如此,該是刻意搞的;
洪一峰提到當年唱片公司嫌他的聲音太低沈,還刻意調整轉速提高音階...
由音響的觀點來看,以前用vinyl,高音不太容易搞定,加上那時喇叭與擴大機高音也不太行,那時喇叭都不小,多半都長的像個櫃子貼著牆擺,低音因為空間回音效應更是顯得多;
唱片若是反過來調成偏高音,該會比較清晰討喜。
如今則是整個相反,多數人都用手機那迷你喇叭聽音樂,於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