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振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振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機箱腳墊

殘殘,買二百個...
貓窩的機箱腳墊向來用橡膠,不傷下面的物品,
更重要的是,吸振,
振動多少會影響電路,以高阻尼材質抑制之,壓低其振幅。
聲音好比漂亮重要。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純淨與振動

音響最難的是?
竊以為是純淨,
音響唱出來的音樂總是讓人覺得有層霧/紗,具體而近似,庶幾近之,但仍然差一些。
那層霧/紗該是失真與雜訊。
但,電子電路再怎麼高段,零件材料再怎麼好,還是會冒出thermal noise...

欲求極純淨,必然得盡力消除各種會產生雜訊/失真的因子,
其一是振動,
最好讓電子電路設備完全不振,怎麼會有人反倒來搞招數讓設備振呢?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由水滴聲談所謂的"音響調整"

廚房的水龍頭磨損,最近老是關不緊,常漏水,滴滴答答聲提醒我該再去關緊,
有時,水漏的比較嚴重,成了一根細細的水柱,我反倒不知道漏水嚴重,發現時不知浪費多少水了...

這狀況嘛,該是滴滴答答聲中有不少成份落在人耳敏感頻段(400~4KHz),
水柱的頻段比較寬廣平均,人耳很難注意到;
倘若將漏水這件事比擬成音響的失真,
若相當比例的失真落在人耳敏感頻段,容易注意到,
若平均散佈在大範圍頻段,這就難以注意到,但這並不表示失真較低,
例如大雨中聽音樂,就不太會注意到雨聲的效應,但當然遠比萬籟具寂時來的差很多。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加錐?

上回去yhp0831家時實在抓到不少問題,
測impulse response時,跑到中頻段,聽來聲音不太純淨,
顯然有個更高頻的固定頻率出現,
通常,這又代表有個東西共振啦~
這次我懷疑的是喇叭下面的陶瓷錐。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架高線的效應

之前提過振動與電之間的關係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2/microphonic.html
前幾天去fjc家,他的喇叭線也用包裝用的硬泡綿架起來....
這種泡綿啊...近二十年前我剛買音響時就玩過勒~

既然有這機會,就來玩看看有啥差異,
一拿掉,嘿,整個音場就變穩了、沉了,音場邊緣比較明顯,聽起來更寧靜了。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Microphonic?振動與電路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rophonics

真空管,當然是當初發現這問題的根源,狀況最嚴重。
其中提到的陶瓷電容,之前談過了。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27.html
薄膜電容,也可能會有這問題,
玻璃電容沒!只是很貴!

線也是個問題,這,你就知道為何我的線都是套上海綿管了...
我實在不懂幹嘛用錐或啥東西墊起線呢?那頂多是改變振動模式,並非消除啊...
而且墊起來,豈不是振的更嚴重?
調音?好吧...你慢慢調吧,如果你不打算追求的是最極致的傳真....

線這部份,電感類的應該是對振動最敏感的(想想國中學過的發電機原理...)
因此,變壓器、電源處理器這類的都該避免振動,
哪隻器材裡沒有變壓器啊?這一說,所有的器材都該學我用厚泡綿包起來了...
尤其是後級擴大機,為何?
輸出前會有個電感做阻抗匹配用的,這遠比變壓器影響大的多。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振動是個問題嗎?


這張圖是個穩壓IC的輸出電壓變化,
以筆輕敲IC旁的bypass陶瓷電容所得到的結果,
大約3mVpp的雜訊冒出來了...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振動的效應?

前二週又買了隻EMU-0404 USB,今天想到拿來與原本我手上那隻補強過電源的比較,
仍舊是以Mac Book Pro接EMU-0404 USB,光纖輸出至AK4380,
一聽,怪怪,改過的反倒比較差...
似乎又不是完全輸給未改的,就是有種吵雜的感覺...
嗯...以過去的經驗而言,這與振動或電源有些關係,
今天的測試用的是同一隻電源,二隻的差異是改過的那隻外殼沒鎖上螺絲(正在改純電池電源,做到一半),
乖乖鎖上,
哈~竟然立刻就聽出改過的比較好!

這是怎麼回事?真的是振動嗎?
還是外殼接地的屏蔽效應?
我猜振動的成分或許高些,crystal這種東西怕振...
下次再試試整隻用海綿包起來的效果...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電路板共振

音響論壇242期訪問Kharma老闆,
提到電路板容易共振,應該用搭棚的方式比較好。
 
用電路板當然是妥協,但應該能做些避振處理,
當然,大概也只有我會把機器全都用泡綿上下夾,大家都嫌醜...
那些數十萬的機器花了好幾萬的成本做的機箱當然更是捨不得遮住...
那,能不能把避振做在機箱內呢?
 
曾想過用內外雙層機箱,之間夾層用吸振材料,
但這必須解決散熱問題...
用PC CPU的導熱管如何?
 
或許改用Class D amp就完全不用擔心散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