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聲音很小,就知道會認真搞音效,TV動畫砸這成本太高了吧⋯
又,人物設定,女角都很普通,男角各有特色,還真失敗⋯
這篇談那水的振動怎麼做的
https://news.agentm.tw/212176/侏羅紀公園-水杯-幕後-故事/?utm_source=url&utm_medium=share&utm_campaign=post&fbclid=IwAR3ZPTonrcT9D7ECy0h2P55vGxEsnBc-YCNpEs25kgkqAzNasGs_vlRsKis
你有沒有想過?稍微有點概念的就知道,不是用超低音硬轟啦~
喔,T-Rex推估重量5~7噸,和大象差不多,不會有那麼重的腳步聲啦~戲劇就是戲劇囉~
這標題下的好!如果你的音響動態夠大,聽這個會很爽!當然有DRC才真的像話啦~
電影在序幕就開門見山表示:距離地球600公里上空,沒有任何事物能傳達聲音。既無氣壓,也無氧氣。沒有生命能存活於太空。作為一部科幻片,《地心引力》(Gravity)的故事仍然極盡寫實,至少九成場面都根據物理現象拍攝。當隕石群將太空站撞得四分五裂,當數百噸重的金屬互相撞擊的時候,情景驚天動地,但一切無從發聲。試問,你的音響看這片夠不夠精彩刺激?
那麼,這部聽不見聲音的電影,究竟如何擊敗對手,同時奪下第85屆奧斯卡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和最佳配樂?
在工作之餘,搜集聲音可以說是音效師的日常,Vince 平常就會隨身攜帶一個指向性麥克風,聽到什麼錄到的各種聲音會再整理、分類在公司的資料庫,像是西部和東部海岸不同,會依據素材屬性不同來管理素材。
Vince平常隨身攜帶的手機收音工具
Vince平常隨身攜帶的手機收音工具(照片提供:高勤倫)
和音效師不同,平常工作是混音和聲音指導的 Hanson 就只會帶耳朵出門,「我的工作角色是比較『要聲音的人』,聲音的判斷標準是日常累積的,這聽覺經驗是特殊的,像是花蓮海浪浪花滾動的聲音。另外在混音時,因為我拿到的素材都是單獨收乾淨的素材,所以要思考混音時跟畫面合體。音量、殘響、EQ要怎麼做,用耳朵分析生活經驗聽到的東西。」
談到聲音工作者的職業病,最麻煩的就是無法完全沈浸、享受遊戲和影像的世界中,常常都會被聲音帶走。Hanson 和 Vince 分別也有過因為影廳的環繞喇叭歪掉或聲道問題而無法專注的觀影經驗。
首先會遇到三個月的關卡,這時候操作要熟練,也要完成初步的小工作;一年後很多人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自己則會不斷懷疑何為對錯;三年後能看清工作中的問題、知道該如何調整,但就是做不出來;五年後好像都做得出來了,但穩定性不高;十年後什麼都會了,但是時間永遠不夠,一天可能要想 3 至 5 部片,尤其轉換成 DCP 數位拷貝之後,導演常常做完又想再改,一路上有無數情緒和心理上的挑戰。吳書瑤解釋,數位化之前的年代,需要八年時間在各部門跑過,始能往單一專業鑽研,因為下音效時要知道 Foley 演員能否做到、能否用音效庫或別的方法取代,完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種;到了數位時代,流程已縮短為三年,技術工作沒有三年不會有概念、沒有十年則不能懂技術,只是工具,真正要完成的那件事,就是文中說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