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來,這次的變動源自於一年前,去年十月時,改用DRC3.1.0版,調整參數的程式也隨之改版配合新版DRC;
當時改完後,我總覺得新不如舊...但又未能明確釐清,
加上那陣子0404 DAC又出問題因而大改,一堆變數湊在一起弄不清楚...
直到這兩天才發現根源!有個參數太小了,導致最終結果太短,
改正後,filter長度放大12倍!
這影響當然是在低頻,以SH謝先生家的一組參數為例,看振幅頻率響應,紅:新,藍:舊
差異真不小吧?
再看低頻細部
幾乎拉平了!實在驚人...
改看impulse response低頻段
收的更為陡峭,間接音低很多。
這聲音與原本的參數比較聽來差在哪?
最明顯的是音場,例如交工樂隊的"我等就來唱山歌"
各項樂器的前後相對位置更為明確,原本還要注意聽一下,換成新參數後,無需懷疑,就在那裡,每項樂器像是包著一團空氣般的立體;
這差異又再一次證明我的推論,低頻是音場/空間感/型體感的要素(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20.html )。
另一方面,歌聲細節更多,更能聽出感情與歌者唱法的共振形式,
例如伍佰與陳昇唱的"可愛的馬"
這曲mix成二人的聲音比較後退,但仍舊能聽出二人聲音的共振特質形式大不相同,
不懂?
其實很簡單,隨便注意一下身邊的人說話,你能聽出二個人說話除了音調差異、諧波比重不同外,很低頻的共振也不相同,
那部分讓人能分辨出這人是個胖子還是瘦子,而不只是聲音厚薄而已(胖子也有聲音薄的,瘦子也有聲音厚的);
一般音樂再生難得能做到這點。
再來便是透明度更好,沒錯,你沒看錯,低頻會影響透明度;
其實這很直覺,音像明確,當然透明度更佳囉~
換個技術觀點便是低頻的失真更低,聽來當然更真實,自然透明度就更好。
更細部的分析,該是與聲音的遮蔽效應有關,低頻過量會遮蔽其他頻段,整體失真就顯得更大。
聽過DRC效果的諸君,如果你覺得上回去你家時已經很好了,
那,這次更是會讓你讚嘆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