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擴散板效應再測量--喇叭背牆

上回測了二次餘數擴散板擺在側牆的效應(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4.html ),
這次來測擺在喇叭背牆的效應,



喇叭面板離背牆80cm,離microphone 224cm。
喇叭背牆面是矽酸鈣板,其內空心,只以木條固定。

先看看左聲道的impulse response全頻段,紅:無擴散板,藍:有擴散板
實在看不太出差異...
找出比較明顯的部分,大約在6ms以後;
而我們知道喇叭離背牆80cm,直接音與間接音行程至少160cm,約4.7ms以上,測量所得與這點相符;
放大細部,
還是不能算很明顯,約有3dB差異。
來看看上回擺在側牆的結果,
有高達9dB的差異!擺在背牆的3dB實在不算明顯...
這也該是預期中的事,喇叭背牆只有中低頻段才會繞射過去,全頻段並不明顯,該看中低頻段,
果然,這就比較明顯了,不過也是只有3dB差異...
注意看最左邊的直接音,二者有差異,這表示加上擴散板後,整體中低頻音量會略降些,相對之下,高頻的比重就顯得略高些。
也就是聽來會顯得比較亮一點,解析度高一些。

若是將二者的直接音對齊,就成了這樣
看起來此起彼落,難分軒輊...
也就是聽一些沒有2KHz以上成分的音樂時(例如沒有加上空間感的鼓樂),很難聽出哪個比較好。

再看低頻段
大約2dB差異,也不大...而且也是比重略低些而已。

再來看振幅頻率響應,200ms內,
這時間很長,足夠音波跑68m,在房間裡來回折射很多次了,喇叭背牆的差異應該能顯現出來,看看中頻段
差異實在不能算明顯,約3dB。
低頻段
差異很微小...1dB左右。
再拿對照組,上回測的擺在側面的結果,中高頻段
沒有擴散板會造成6dB幅度的上下變動,這差異遠比擺在背牆大多了~

再來看全頻段長時間累積後的振幅頻率響應
差異不到2dB...實在很小...

瀑布圖嘛,算了,很難看出差異,就不貼了...

整體而言,
將這種擴散板擺在喇叭背牆,造成的效應實在很微弱,
甚至該說,那個效應是二次餘數擴散板的效應嗎?
若是擺同樣體積的平面同材質保麗龍板,應該也會有類似的效應吧...
對照組,擺在側牆則是會造成6~9dB的大差異,而且只用了一排三片,
擺在背牆用了六片,效果仍舊不明顯...

上次提過,這擴散板的最大深度11cm,13步。
這個軟體( http://www.subwoofer-builder.com/qrdude.htm )計算
得中心頻率為1.444KHz,作用範圍為722Hz~6.88KHz。

而喇叭面板斜對角長34cm,那麼500Hz以下的低音才比較能繞射到後面去,
這與擴散板的作用頻率不相關,
而測量所得也是如此,看不出啥明顯的關連。
若是拿其他吸音材來取代,應該會有更明顯的效果。
例如上回提過的吸音係數表( http://www.sengpielaudio.com/calculator-RT60Coeff.htm )中的玻璃纖維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