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測量的觀點來看呢?
來看看主力的AE Reference 2,先看全頻段振幅頻率響應,紅:左,藍:右
整體概觀,除了最低頻那跟,整體還算不差,呈現由低頻略高,高頻略低的形式,
上下凹凸很密集,沒有嚴重的寬頻段凹或凸,這便是那一堆擴散板的效應。
左邊第一個圈,35Hz左右大凸,這該是這空間縱向的駐波,看來很嚴重,不過因為音樂中實在少有這麼低的頻率,而且人耳對此也不敏感,其實聽來還好,只有鬼太鼓、管風琴、double bass比較有可能覺得太轟;
主要的問題在第二個圈,中頻段,高高低低,很典型的小空間效應,雖然說加上了非常多的擴散板,其實還是很難搞定這部份,單是地板造成的間接音就會有相當嚴重的影響,這聽來會顯得歌聲薄薄的、沙沙的,不太真實;
再來中頻上段/高頻下段的1~3KHz部分凹,泛音聽來會比較不明顯,換句話說,聽來不太豐富,或者說不夠嬌嫩;
接著是4KHz凸,這正是人耳最敏感的頻段,氣音會顯得太多。
改看低頻細部
35Hz那駐波之外,其實相當好,尤其是右聲道堪稱平直囉~左聲道就比較差些,還不算嚴重,
50~60Hz凹,這是鼓聲的頻段,與右聲道在此差異不小,鼓聲敲下去聽來會怪怪的,不結實,也聽不太出形體來;
100~120Hz,這會減損衝擊力。
相位圖可以看出50~60Hz處二聲道的相位差了180度,聽來無法聚焦。
全頻段與低頻振幅頻率看的是長時間,換個方式,瀑布圖可以看出各頻段隨時間變化的狀況,
高頻段
第一波相當平直,喇叭好,加上又是近距離聆聽,這會讓聲音顯得非常精準,
去過惡堡的人應該都會有同樣的感受吧?
不過分頻點還是會有典型的相位偏移,
高音先出來,低音後出來,雖然振幅頻率響應看來是拉平,其實有時間差,這聽來會顯得有點微微的刺耳,不自然,泛音不夠飄逸自然,
相對於其他喇叭,也算輕微囉~你可以在我的blog上找找這些瀑布圖,大多數喇叭都嚴重的多。
再看中頻段
這第一波看來似乎不太好,高高低低,但若考量這一波與後面的間接音相對振幅,倒還真是不錯,這該是擴散板的幫助;
第一波高高低低當然主要是受空間影響,並非喇叭不佳,這空間實在太小了,喇叭發出的第一波還未完整抵達聆聽位置間接音就已經疊上來了;
這樣的聲音聽來就是比例不對,人聲的基頻偏低,倍頻偏高,聽來當然薄啊~
順便看一點,二個凸是倍頻,二個凹也是倍頻,這就是典型的間接音梳形濾波效應。
此外,第一波以後,其實相當不錯,雖然看來還是一堆間接音,但和其他的空間比較實在已經算是相當好了,那一大堆擴散板仍舊有相當的效用。
再看低頻
第一波還真是不錯,只有180Hz左右的凹陷是主要的問題,這該是喇叭背牆造成的,
人聲下段聽來會不厚實。
順便看一點,二聲道雖然大致類似,但還是有相當差異,
表面上看來對稱的空間,對低頻而言,裡子其實並非對稱。
換個角度看
80Hz以上衰退的非常快,以下就很慘,空間小,加上又有一大堆密集板,因此能快速吃掉低頻上段,但下段還是沒輒,
低頻聽來會轟就是這原因。
DRC校正報告在此( http://records2ear.blogspot.tw/2012/06/drc-ae-reference-2-drc.htm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