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入門 -- 如何判斷喇叭優劣?

首先該是頻譜響應,這點毫無疑問是喇叭的主要問題,
高頻能唱到多高?低頻能唱到多低?中間是否平直?

但,這點是一般我們評價喇叭的要點嗎?
往往並非如此,
以如今市面上的喇叭而言,高頻到20KHz多半不是問題,低頻能到幾Hz,這通常受限於體積,
但,二對標示低頻可達40Hz -3dB的喇叭低頻表現會很類似嗎?
難說,極端的例子,密閉箱體 vs 傳輸線式,差異就不小,
倘若以極致的製作來比較,密閉箱體的低頻速度快很多,傳輸線式會慢了一拍,
數字,實在意義不大...

再說頻率響應曲線的中間是否平直這點,
廠商給的圖,難得標示柔化的程度是多少,
柔化?
沒錯,你沒看錯,一般給的曲線圖其實都柔化過,例如1/3八度(二倍頻率的意思)柔化,否則看起來會很慘...
那,這曲線圖看來有意義嗎?似乎也沒有...

另一個數字,靈敏度,或者稱為效率,一般是以輸入2.83V振幅的1KHz訊號在喇叭前1m處測量音壓,
那這數字有啥實用上的價值呢?
簡單的觀點是,靈敏度越高的,音量不用轉很大,聽來就很大聲,
倒過來想是,擴大機不用很大的功率,就能唱很大聲,
那麼,這數字越大越好嗎?
照說該如此,實際上呢?
多半的喇叭靈敏度差異不大,約在84~92dB左右,實用上需要的擴大機功率差異不大;
少數如號角喇叭的靈敏度近百dB,這就有比較實際的價值,只需要小小的功率就能唱的不錯。

這麼說來,喇叭的數據根本沒意義嘛...
其實不是數據沒意義,是廠商不給有意義的數據啊...
例如音量能唱到多大這數據就很有意義(這多大的重點在,失真不會急遽拉高,不可能沒失真),
說真的,喇叭搞到最後,音壓大小才是其真正的天限哪~
但除了錄音、PA用的喇叭,一般都不標示這數據...
另一個有意義的數據是失真率,
這也僅專業用喇叭會標示,例如這張TAD 2401的數據。
為何專業喇叭要標示音壓與失真率?
這很重要啊,得靠這二個數據才能評估現場演出該用啥喇叭、幾隻喇叭。
那,為何家用HiFi喇叭不標示呢?
哈哈...可能是多半都太差了...或者看數據就很難談些形而上的拉高價錢了...

講這麼多,似乎對吾等樂迷沒啥屁用嘛?
說的也是,那,還是談個以上數據中比較有用的,最大音壓,精準的說,失真不急遽轉大的最大音壓。
常有人說,大喇叭聽來比較輕鬆,這由數據很難理解,
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大喇叭唱同樣音量時,失真率遠比小喇叭低很多,
反過來想,大喇叭可以輕易唱到很大聲不產生嚴重失真,當然這點也與製作品質有些關係,是個大致走向並非絕對如此。
當年雷爾斯的小柯有個比喻很有趣,"如果小喇叭就能唱鬼太鼓唱很好,那鬼太鼓做那麼一大面幹嘛?"

只是很不幸的,家用喇叭幾乎沒人標示最大音壓...
大概是因為,數字多半都不行...
交響樂團演出時可以衝到100多dB,但能唱到這程度的喇叭沒幾對...
號角可以輕易做到,其他的都得是體積超大的四件式...

若談極致,最大音壓這點該是喇叭的瓶頸,可不是磁鐵加大這類的手法可以搞定的,不整個架構變動很難達成。

以上的結論是,無需看喇叭的數據,以如今的多半喇叭來說,意義不大。
不如,以耳朵判斷。

怎麼判斷?或是說針對那些重點去判斷?
其實這就是倒過來想說,那些是喇叭不容易做的好的部份?
一開始提的低頻就是重點。
低頻聽來夠低?夠沈?夠快嗎?
這幾項往往會互相矛盾,全面都好的,那體積就很大,價格很高。
怎麼聽?這當然得找適合的曲目。

另一頭,高頻夠高嗎?這,我們的聽感是,夠飄逸嗎?夠空靈嗎?
類似的,夠清脆嗎?
還有個重點,多半喇叭能量最弱的是高頻,能唱很大聲仍舊不刺耳嗎?例如鋼琴強奏、小號狂飆、鈸與鐘猛力一敲,能量夠嗎?

最重要的中頻呢?
聽女聲,是否感情明顯絲絲入扣婉轉迷人彷若現場?
聽不同人的歌聲是否特質明顯,一如真人?
這些都是在聽喇叭的傳真度,或者說失真度。

再來,透明度與解析力,
小音量時,聽鋼琴緩緩獨奏,泛音、殘響是否清晰且豐富?
再找段空間回音挺明顯的音樂,聽看看回音緩緩消散是否自然,若太快就消失,那這喇叭的單體太重了,反應不夠靈敏。

反過來,聽大音量音樂,是否仍舊清晰歷歷在目且不刺耳?
音樂突然強奏時,聽來夠快嗎?音量夠大嗎?
能夠唱到多大聲?過癮嗎?其實這是喇叭的天限啊...

相關討論在此 http://www.miaofoundry.url.tw/phpbb/viewtopic.php?f=4&t=33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