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nntw.com/articles/20131201-7y9s
「我拍片的想法改變了,因為我發現台灣社會越來越能接受較嚴肅的議題。」楊力州過去的作品,包括《奇蹟的夏天》、《青春啦啦隊》、《被遺忘的時光》,內容大多平鋪直敘,故事也不複雜,多走熱血、溫馨等較為「討好」的路線;但在《拔一條河》中,楊力州大膽地採用較為迂迴的方式來說故事,也試著藉由劇情,讓觀眾了解「故事背後」的故事。
...
...
紀錄片與商業片理論上不應該在同一個戰場上「廝殺」,「紀錄片的主題多屬公民議題,所以電視才是最理想的舞台。」章大中也認為,對《看不見的跑道》來說,他本來就希望拍出一部激勵人心、富有教育意義的影片,「說不定在校園巡迴,會比在院線上映更有意義。」
「紀錄片的拍攝比商業片多了許多不確定性。」黃嘉俊說,「在台灣,要長期經營一部紀錄片根本不可能。」黃嘉俊指出,申請各種政府補助,都必須在2至3年內繳出作品,「這樣的補助模式,還是屬於商業片的思維。」莊益增則表示,紀錄片還是需要時間來「磨」,「否則有時候剪出來成品不滿意,只好把錢還給政府。」莊益增說,「或是片子交出去了,但自己感到很羞愧,都是紀錄片工作者最常遇到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