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名琴的迷思 by 吳昭良

https://www.facebook.com/video.php?v=380849842077221

越是好的琴,越需要長時間與演奏者磨合,不只演奏者需要去學習、發掘一把琴的潛能與本質,樂器本身也可能需要做適當微調以適應不同的演奏風格與習慣,這些都是需要長時間、透過練習、演奏等累積彼此的"依存關係"後,才可能逐漸達成。一個演奏者找到適合的樂器、不只是適應而已,甚至會逐漸形成它的特殊音色。當這把琴換由他人演奏,這種聲音當然會消失。縱使給你海飛茲的寡奈里,你也演奏不出那樣的音色!! 反之亦然。
...
...
借來的琴,卻是不應該、不能去調整、更動的。在此情形下,借用者經常處於一種矛盾的心情 "這是一把很貴的好琴,一定是我的問題",借了琴反而成了緊箍咒,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
...
...
一把琴的壽命可達400年以上,一個人跟一把樂器最長久的關係用50年來計算 (從20歲擁有到70歲),一把琴至少會經歷8個以上的使用者。我常常跟學生說,你買的是保管權、不是擁有權,每個人都有責任將手上的樂器健康的傳遞給下一代,正如上一代傳下一般。同樣的,上一代開發在他們時代的新琴讓我們有已開發的老琴可用,我們是否也有責任開發一些給下一代、源源不絕的老琴來使用? 三十多年前許多專業的人士就已經提出警訊,老Strad、Guarneri 年歲既高且過度使用,早已不適合如此頻繁的在音樂會場合操勞。只是這幾年這種聲音反而消失,年輕音樂家每個都要名琴,這些樂器將會加速、真正步入"博物館",只能展示!!
總覺得音響也很類似...
音響迷總是不停的換音響各部分組件,卻從沒搞定空間、電源,甚至聽來聽去都是那幾張發燒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