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吸音板效果測量

很久沒搞這個,最近拿到三片知耳氏Florian之前沒用到的吸音棉板,就來測量玩玩吧,
這是原本的狀況,這次以LALS NeoClassical 8白色特別版來測試,先來比較薄薄一層窗簾的效果,

當然先看impulse response全頻段
首先看有差異的時間點由約0.8ms開始,也就是間接音比直接音慢0.8ms,音速每秒340m,每ms等於34cm,0.8ms為27cm,也就是間接音要比直接音多跑27cm,側牆布簾最接近喇叭的反射確實時間差不多由27cm開始;
大致的影響約2dB,最多處有5dB;
改看,2KHz以下,這就比較小,1~3dB,
改看中頻段的頻率響應,
有約3dB的改善噢~
再看全頻段,
可以看出影響比較明顯的在750Hz以上,這就是一張薄窗簾的效果,作用不大,但也有個2、3dB,算來沒額外花錢,也挺划算的,對吧?

再來加上一塊知耳氏的愛心,1"厚棉板,
看看0.8ms處的impulse response,大幅衰減啊!效果真明顯;
2KHz以下也有3~4dB,甚至200Hz以下也有些效果。

瀑布圖第一波200~2KHz看起來完全不同囉~
這棉板的作用頻段最低到約200Hz;

由頻率響應圖看來到160Hz,1"厚而已,還不錯啦~不過要注意,後面有約5cm空間...
頻率響應圖看來最明顯的是300~3KHz,為何?
這頻段波長是113cm~11.3cm,也就是這塊棉板這反射點與直接音行程差為中心的頻段,聲學原理老早預言了。
你會不會想問,為何5KHz以上高音沒效果勒?照說棉板應該也能吃掉高音啊?
因為啊,高音有指向性,對著高音正中軸線的音量最大,越偏離就越小,傳到棉板的音量很少啊...

再問,為何棉板要擺在那個位置?
當然是因為越近的牆面反射音越強啊~音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這點後續的實驗再談;
其實是反過來,為此將喇叭貼牆擺。
再來,再加一塊在聆聽位置背牆,挑這位置當然是因為離人耳最近,這牆面的反射影響很大;
赫!最大的一根反射消掉了!台灣典型的公寓客廳格局最大的影響其實是聆聽座椅貼牆,才不是喇叭的位置啦!你喇叭搬來搬去,不如搬椅子啦~
砍掉至少6dB,這還是只有下半截有棉板,上面再加一片更好;
原本牆面的那條12KHz以下反射被大幅壓下去囉~


1.5K~2KHz第一波拉平了!
 作用頻段當然還是以中頻段為主,這次低頻影響小一點,畢竟離喇叭遠;
極高頻段這次就有些變化囉~

再來,最後一片,要擺哪裡?

這三個位置那個好?
絕大多數音響迷擺在那?都是兩喇叭正中...真的有效嗎?幾乎沒人擺在地板上...
來,先看看擺在喇叭背牆的二個位置,靠近喇叭是藍色,正中是綠色,
有差嗎?一點點...
2KHz以下還比較明顯一點...
要看長時間才有比較明顯差異,擺在喇叭後面還比擺在正中影響稍大一點...
那,為何擺在這二個位置沒啥效果?
先問,喇叭單體為何擺在前面?為何不擺在後面?
擺在後面聽來就悶啊...為何悶?因為高音往後傳,前面的人聽不見,高音有指向性哪...
而之前的實驗我們發現這棉板只能吸160Hz以上頻段,也就是中高音為主,對低音效果很差,偏偏又擺在喇叭後面,後面又沒中高音...只有繞射而來的低音而已,當然效果很差啊...

試問,如果你有一片棉板,你要擺在前面那幾個位置,還是正中?敢問,全世界音響迷與廠商都擺在正中是在搞啥?
這棉板作用範圍是160~20KHz尚且如此,音響圈往往是擺個深度不及20cm,作用頻段大概只在425Hz以上的擴散板,有多少用?幹嘛擺在那裏?
又,為何對160Hz~300Hz這頻段效果也不是很明顯呢?擺在其他位置反倒影響比較大...
因為,距離啊!擺的離喇叭單體越近,吸收到的音量越大,效果也越大;
換個說法,喇叭發出的低音像個球擴散出去,同樣一塊尺寸大小的吸音板離喇叭越近,吸到的這球面的比例越高對吧?當然效果越好啊~
吸音板不會將音波由遠處吸過來,而是吃掉經過它的音波,因此位置、尺寸很重要。
最後看擺地板 vs 沒擺的效果,

這擺法影響的是行程差比較遠的間接音,

500Hz以上第一波都快拉平囉~

1.1KHz那個凸,550Hz那個凹,其實都是因為地板反射,加上這棉板就拉平囉~效果多好啊~
地板這部分正是一般居家最沒辦法搞定的,所以我說,除非你在無響室聽音樂,否則居家怎麼搞,都得要找我弄DRC啊~
最後來看原始狀況與最終成果比較,


impulse response改善相當明顯,回頭看,最前面三根反射音就分別是側牆、地板、背牆反射造成,這是典型台灣公寓數坪尺寸客廳大症頭啊~
瀑布圖可見作用頻段由最高16KHz到最低160Hz,高頻第一、二波反射大幅壓低,中低頻第一波平順非常多;



頻率響應300~5KHz有非常大改善。
以上便是一張窗簾,三塊不重的棉板的效果,如何?還不錯吧?
整體頻率響應雖然還是高高低低,但已改善不少,剩下的就交給DRC吧~要靠吸音搞定低頻太難了...有多難?

來看看三片都擺在喇叭側牆那個位置與一片的比較(這喇叭的分頻電路改過了,與前面的都不同),

多加二片頂多130Hz處多吃3dB,有限啊...你看看50Hz那個凸起有多嚴重啊~比中頻高了18dB耶~你想要幾片才夠?


好啦,以上是克難小試,實用,但不好看,不太適合居家生活,要認真搞請找知耳式Florian;
不過呢,找專家,請信任專家,別拿那一堆音響迷的唬爛招數來鬧人家,否則專家才不想接你這爛案子勒...又小又難搞...
若懶得花大功夫,一般居家呢,我的建議很簡單,就是布簾,便宜、實用、多變、可拆卸、可清洗,
別再妄想啥加個體積面積都不大的吸音物就能大幅改善,慢慢夢吧~繼續夢個幾十年吧~前面做這種迷夢的人那個搞定了?
不客氣的說,音響迷談空間的招數九成都很值得懷疑,拿國中物理來套就知道。

又,有人說,我照你說的把擴散板擺在一次反射點,覺得很怪...
注意看前面的每加一片板子的變化,一定是有些變凹了,有些變凸了,消了這個反射,往往會凸顯另一個反射,畢竟並未消除掉所有反射,最終成果不也還是凹凹凸凸?
所以說,單是要靠被動式空間處理搞定太難囉~還是得靠DRC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