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首歌曲有別於以往的製作方向,錄音與混音特別著重於歌曲製作橫向的探討,完整收集不同工程師對同一首歌的美感詮釋。錄音之後,混音與母帶後製工作,均交由不同工程師各自完成多個的版本,結果並邀請會員在不同聆聽環境舉辦聆賞會,感受不同的音響差別
最後這個嘛...我真好奇會是那些"不同聆聽環境"...
在我看來,該有,手機(iPhone vs 小米)、筆記型電腦(Mac vs Asus)、Bluetooth小喇叭(鵝蛋大的 vs 手掌大的)、床頭音響、汽車(BMW vs Nissan)、建築廣播系統、家庭劇院(瘦長形喇叭一箱包整套 vs 三十萬級)、HiFi二聲道音響(真空管一套五萬 vs 三十萬級)...
喔,想到,如果弄的好,這曲說不定能成為台灣音響比較的golden sample喔...
當然不會是只有一個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