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牙買加, Reggae, Dub, 客家人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41/article/7339
1960年代早期以強調重低音聲軌的斯卡樂(ska)、抑或1960年代晚期的洛克斯代迪舞曲(rocksteady)、還有1970年代的雷鬼音樂(reggae),皆是為了在白熱化的「聲音對尬戰」(sound clashes)裡拔得頭籌且克敵致勝的技藝創作。
Dub正是發展自這樣的組裝音響文化:為了在各類戶外街頭的聲音對尬戰上獨佔鰲頭並扳倒對手,音樂家們必須在技術、製作、表演上不斷精進;錄音師們利用各式勁熱舞曲的黑膠打碟採樣,為原聲器樂的演奏製造音效與節奏。這種利用不同後製剪輯技術創作而成的獨一無二作品被稱為「獨家打碟黑膠」(dubplates)。這些去掉人聲、重新複製拼貼的流行歌曲「器樂版」,只獨家提供給音樂主持人(deejays)在各式街頭室內外舞場表演使用。而作為舞場裡泛聲的平台,「獨家打碟黑膠」讓音樂主持人能透過節奏律動,與他們的聽眾「攀談」(cha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