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音響業的結構性因素

貓窩吃飽沒事幹自己做那麼多音響器材為何?
市面上沒好音響?
當然不是,喔,更正,有些類型確實是如此。

先說那些好器材,擴大機就是,好擴大機真的不少,Audionet、Accuphase都很好,不過呢,貓窩在意的是,一般升斗小民辛苦存個幾年至少花的下去買得起的那種等級,有夠好的嗎?
這夠好是多好?
貓窩的標準是聽大多數類型音樂都能傳達其八、九成,不吵、不亂,耐聽又動人,這合理吧?這樣才能享受音樂,對吧?
五萬以內有嗎?嗯...
甚至,十萬以內有嗎?嗯...
怎麼會這樣?

廠商賺太多?沒這回事,價格高,就賣的少,怎麼會賺的多呢?

往往是,不得已也...
價格不訂高,不只可能賠錢,甚至沒人願意賣!
沒錯,沒人願意賣!
各位想想,一套所謂的HiFi音響,再怎麼便宜也得數萬,升斗小民得花多久能決定?總不會十分鐘決定吧?多半得聽過好幾回,每回聽個幾小時,再四處比較很多套,才能決定;
啊,店面的租金...員工的薪水...
成交了還得跑一趟去裝機,通常還得附贈這種線、那種線,而且還有後面可能得多跑幾次的service,當然,在台灣,收service費用會在Facebook上臭名遠播...
那,你說,經銷商該賺多少利潤才划算?才願意賣?
製造廠怎麼敢不往上加呢?沒人賣,音響再好也是無用,半毛都賺不到...

記得Nelson Pass這位音響老先覺曾說,擴大機定價為成本的30倍算合理;
以五萬來說,成本就是1666...天啊~這是能買啥零件,況且還要個箱子勒...

喔,順道一提,常有人抱怨同一款音響,台灣價格就是比歐美貴...
這麼說吧,你買了自己扛回家,店家也不用送你啥線,之後若有任何service,店家照規矩收服務費,
如何?
你不在Facebook上幹醮他那才奇怪勒~

前面提這些,還沒談進口代理商勒~
真正在賣音響的該說是代理商,你想想,誰去找音響品牌來進口?誰先買一批付運費、關稅?電檢測試費?誰花錢在雜誌上打廣告?誰去音響展宣傳?
台灣音響迷腦中所謂的"大品牌"是怎麼來的?廣告來的啊~經銷店家其實多半非常仰賴代理商的行銷作為,每個月這邊花二萬、那邊花二萬...啊,是能賣幾隻?算來數字驚人勒...當然啦,這些都要計入最後的價格內。
你說,代理商該不該賺一點?該賺最多才對吧?
那,代理商都賺的肥茲茲?你看看代理權沒幾年就轉換就知道了...賣的好幹嘛換啊...

再說最前端--製造廠,要先問的題目是,不搞國際行銷行嗎?單吃本國市場夠嗎?
除了美國,應該很難...美國夠嗎?這可能也是個問題...
搞國際行銷的成本驚人啊...每年跑幾個國際音響展,一趟的成本就很嚇人啦~
而絕大多數HiFi音響廠都是沒多少人的中小企業,分攤下來的成本可以想見...

以上這三個環節加起來,三十倍合理吧?

換個角度,倘若你看雜誌或任何其他管道而想聽聽某隻音響器材,找了找,你會發現,在台灣六都都有經銷商的品牌實在不多啊...甚至在整個台北縣市都不見得有,還有些是似乎有經銷該品牌,但一問,沒展示你想聽的那款...
這,代理商是怎麼回事?花錢打廣告,卻沒人賣,不是平白浪費?
代理商幹嘛不多找些經銷商?他們也很想啊,但店家要不要?該說,店家要不要花錢買隻展示品?音響品牌、機型百百種,那有能力負擔太多...
而且這篇一開始談到的狀況,要成交一隻HiFi音響往往是得要數月,資金壓著週轉不靈啊...
代理商何不主動借店家展示機?代理商多半也很小啊...財力也相當有限,要搞這招,就得算算,這家店的市場基礎如何,會不會一擺半年音訊全無...

就算代理商願意免費出借展示機給店家,店家還有個考量,會不會顧客來我這邊聽個好幾回耗了我一堆時間,最後因為別家便宜一千元就跑了?
各位顧客請誠心回答?你會不會?
就說我的blog上寫的Audiolab M-DAC吧 http://records2ear.blogspot.tw/2012/03/drcdac-audiolab-m-dac.html
點閱量7600,啊,是有幾人來找我買?答案是...問了問,因為價格全都跑了~嘿~
你說經銷店家會不會怕?
於是會要求,某地區我獨賣,否則我不想浪費時間;
那代理商就反過來想,你獨賣,若是賣沒幾隻那怎麼辦?那我們簽約,你一年一定要吃多少貨。
這吃的下貨的經銷商當然不多,於是就成了顧客想聽某機型卻發現六都沒幾家在賣...

這癥結點在於代理商為何不能控管住價格?
那得反問各位顧客能不能不殺價?
就有那些愛殺價的顧客,年紀越大越是如此,店開的久的都有一堆這種老顧客,你說店家怎麼辦?試聽都能聽個數小時了,殺價當然可以殺更久囉~這生意怎麼做啊...
而且,就算代理商嚴格控管價格,還是可以搞送贈品啦,這種變相招數勒...
當顧客就是貪小便宜,就是不尊重/感謝/重視店家的專業素養與服務,只看重價格,結果就是這樣...

誰倒楣?
代理商/原廠倒楣,經銷點少,產品不好賣;
店家倒楣,商品少,顧客不滿意,生意差;另一方面屯貨壓資金,週轉困難;
商品賣的少,業者總是得生存,那怎麼辦?抬高價格啊~乾脆不做啦~或是只賣高利潤的商品(成本低,利潤才高啊...成本低的意思是?),
那,最後誰倒楣?
顧客啊~消費者倒楣;
怪誰?怪自己囉~阿門...

為了搞地區單一店家獨賣避免價格戰,店家能拿到的款式有限,偏偏目前所謂的HiFi音響幾乎都是各部份拆開來的"組合"音響,你說,這,組的好嗎?
沒幾人會像貓窩這般替顧客代買器材根本不賺錢,只為了弄成完整一套吧?
代買的器材若出問題誰來跑service?還不是店家自己~這店家哪裡願意?當然要經手有利潤的啊~
有利潤不見得是好東西...
所以說,這是結構性因素啊...

這狀況下,想買音響的你,怎麼辦?
東市買鞍鞬,西市買長鞭...累啊...
你真有那個判斷力能在南家聽組合A,在北家聽組合B,取A的喇叭,搭B的擴大機,擺在你家那又完全不同的空間嗎?

這HiFi音響業這麼折騰顧客,生意能做的大嗎?

由行銷觀點,業者花錢在雜誌上打廣告、搞評論,提供消費者資訊,讓消費者有所憑依,但進一步的購買行為,聆聽,卻得四處跑,湊不成整套,前面花的行銷錢不都砸到水裡?
當年Fisher搞組合音響這件事或許正是HiFi市場越來越小之根源啊...
反過來想,若不是音響拆成各個組件,以HiFi廠商都那麼小,哪有能力做整套?
正是因為拆成組件,各有專精的小廠才能百花齊放啊...
這麼說來,如同聽Jazz愈來越深,HiFi也越來越小無可避免啊...

當HiFi廠做久了,當然也會發現這不是辦法,加上這些年全球奢侈品市場大興,幾個歐美老HiFi品牌也開始推出整套系統,當然啦,價格也是驚人等級...
畢竟掌握的行銷通路有限,產品曝光度有限,衝不大數量,就得專攻頂級市場。
最明顯的例子是Steinway-Lyndorf,看準了服務成本高,勢必得做國際行銷,這又進一步加重服務成本,產品只得攻超高價市場哪...NT$六百萬!

換個方向看,賣一樣商品,最大的成本是?
看看前面提的,你會發現是行銷通路,
小眾市場每隻商品攤下來,行銷成本又遠比大量銷售商品高的多,
這點無可避免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