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2961?utm_source=fb_crossing&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fb_crossing-social-facebook_daily&fbclid=IwAR15X0Da6lr66kp26fSbkWIRM3la1mAWe-rttcCEJHrox1aPQpmEB103470
在 16 世紀初期,歐洲文藝復興的主流音樂依然在教堂裡,而天主教教會為了使信眾對教廷更加敬畏,所以在音樂上發展了莊嚴震撼的「複音音樂」──在合唱團裡,樂譜從 4 個聲部擴展到 10 多個、甚至到 30 幾個聲部的龐大規模。
這樣許多聲部穿梭交織在一起的樂章,每每能形成一股壯麗的音流,彷彿天使大軍齊聲讚誦上帝一般的令人震撼。教會藉此音樂,使信徒們在樂聲震撼之下,對教會產生無比的崇拜,與徹底的服從。
但在這樣龐大的合唱音樂裡,低音越來越低,高音越來越高,所需音域幾近無限擴張──只限男性參與的教會合唱團,漸漸開始連「假聲男高音」也無法勝任越來越高的聲部。而教會又堅持不允許女性加入,那該怎麼辦呢?
閹聲歌手 / 閹伶(Castrato),就是在此時期出現於音樂史上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