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聽live來搞音響有沒有用?

Photo by Manuel Nägeli on Unsplash

台灣音響迷最愛說去聽live才能搞好音響,當然啦,這票人大概都是聽西洋古典樂為主的,聽pop、rock、Jazz這些live幾乎都插電的,也就是聽到的還是喇叭放出來的聲音,這點還成立嗎?
就單說不插電、不擴音的西洋古典樂吧,在大音樂廳 vs 小咖啡館,同一組三重奏,聽來聲音會相同嗎?音響迷都很清楚,空間對喇叭再生的聲音影響很大;同樣,對發出的音壓不見得比較小的西洋古典樂器而言,當然影響也很大;前陣子不就有些演奏者稱讚剛開幕的衛武營音樂聽聲音很好?演奏者事實上會順應空間特性調整演出(否則他自己會發顛啊...);
那麼,你在各種不同空間聽到的演出,要拿哪個來當作你驗證音響發出的聲音是否正確的標準?
就說同一個空間吧,坐在第一排、第十排、角落、二樓,聽的聲音也是天差地遠?要拿哪個來當作你驗證音響發出的聲音是否正確的標準?
如果反溯源頭,該問,麥克風擺在哪?幾乎都不是觀眾的位置;
那麼,去聽live還有意義嗎?
這就該問,由麥克風錄下聲音到最後的唱片成品之間,混音師、mastering師做了啥?真正的問題問到最後會是:他們想呈現的是啥?
各位聽唱片,如果你的音響不至於太差,應該都能聽出每張唱片呈現的空間感都不同吧?很明顯,有些簡直貼著喇叭唱,音像好大一坨;有些卻遠遠的,像是坐在遠處觀眾席聽;有些有很長的回音,該是個大空間;有些回音就顯得是個不算大的空間;有些卻毫無回音。這麼多種呈現,單就說人聲吧,男、女、老、少、低音歌手、高音歌手、嬌嫩、沙啞、渾厚、單薄,你,不也都能明確分辨嗎?
樂器亦然,只是樂器音色差異大,演奏者差異也大,人們也比較不熟,因此人們對其判斷力就遠遠遜於人聲;
因此得去聽不插電live演出,才比較有概念知道啥樣的聲音才是該種樂器應有的聲音;而且,很重要的,要注意錄音空間的影響。

那麼,當你以音響播放一張唱片,你該能夠大致判斷那聲音對不對吧?該說合理不合理;
一把小提琴獨奏,如果唱片呈現的是很近距離、幾乎沒有回音的樣貌,那麼該能清楚聽出擦弦細節,甚至能夠凌厲;
若唱片呈現仿若人在大舞台前第十排聽見的,那麼琴聲的回音佔的比重會高很多,擦弦細節就少得多;
而這二個例子若是同一把琴,同一演奏者,就該有不同的音色!對吧?
不過,如今多半是近距離麥克風錄音再混音,因此後者的細節會遠比你真的在第十排聽見的要多太多,空間感也弱很多;因此二個例子的差異會小些。
那,如果你以在第十排聽到的聲音做為絕對標準來搞音響?混音師與mastering師會吐血...

搞音響之難在於,其實沒有絕對的標準...但,你我腦中也都知道,啥人聲、樂器聲應該大致上該是怎麼才對;
整個音樂由錄音到最後再生,每個環節的設備都有偏誤,但每個環節若都能盡量追求傳真,就不至於偏離太遠,年年進步自然能離目標更近;
若完全放棄傳真,那就是隨便玩囉~當然可以爛到徹底,但絕對不會好到那去。
身為樂迷,首要,別懷疑音樂製作者的專業(不含那些所謂的發燒片,怪東西很多...那些根本就是音響迷搞的),搞好你的音響就是。

再舉個例子,某次去chweng家,他放個電子樂,經過二種處理,問我那個低頻對?哈~電子樂這種東西本就隨創作者玩啊~可以搞到低頻超強,也可以超弱啊~全看創作者打算呈現啥,聽者實在很難臆測...
前陣子聽的Billie Eilish的xanny不就是個好例子?

https://youtu.be/LZyybvVx-js

我在facebook上問,24人說爽死了,只有5人說轟到鄰居會罵人;
嘿,回應的人多半都沒用DRC也沒用EQ,喇叭響應絕對是駐波超嚴重啊~還不是自得其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