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8a808285877722480187b711585d0001&fbclid=IwAR0Ceq1Eb0NNGUybipPMhuAow4V2IlCm-jwl9RNcJOYeVTR-h_uXfvcivdY
目前許多可見的負面批評,並不是來自演奏家的失誤,而是來自評論者錯誤的預設與期待。例如水藍常被調侃「演得快趕高鐵」、殷巴爾不夠感性云云,皆是聽者錯誤地預期,貝多芬應當厚重激昂而富精神性,或馬勒應感性且有些神經質,殊不知這些皆是虛幻妄想。
相反,與其維持主見,不如以客體為優先,從音樂家的闡述、演奏的細節線索、整體的呈現等層面出發,反向地建構客體的樣貌、揣測音樂家的詮釋理念與內容認知。這麼做並不是要盲目地護航演出者,而是要順著其邏輯,更犀利地指出其優勢與盲點。
哎呀~樂評也在談客觀勒⋯音響迷卻在搞主觀音響,嘿⋯
大部分的古典樂評之所以乏味單薄,一部分原因並非寫手們能力不足,而是因為多數的古典音樂也真的都很「無趣」——這裡我指的,並不是演奏家技藝低劣或缺乏熱忱,而是音樂人普遍缺乏挑戰權威、探索未知的野心,成為經典權威(canon)的奴僕。
竊以為,不只吧⋯連動人都談不上⋯而一些眾人推崇的高手就真的隨便個平時不聽西洋古典樂的也會覺得動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