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超低音擺放模擬

上回2.1實驗(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2/05/21.html )時提到超低音擺牆角可以減少些梳形濾波效應,這意思是指聆聽位置聽到的第一波(不稱之為直接音,因為低頻幾乎沒有單純的直接音可言),
來跑跑Room EQ Wizard看二個位置的差異,因為討論的重點在牆角與否,因此設定為天花板與地板的都是完全吸收,且空間非常大15mx15m,聆聽位置在正中,以減低牆面反射效應。
來看看能量消散圖,超低音擺在貼牆角
看不懂?
喔,顏色表示音量,橫軸是頻率,縱軸是時間,
我們由0ms處開始看,往上時間流逝,音量逐漸變小。
單是看0ms處,就表示聆聽位置聽到的第一波聲音的頻率響應,
這張看來,第一波的變化不算很嚴重,除了幾個凹陷之外,200Hz以下都是緩緩起伏,200Hz以上變化才比較大。

再看離二個牆面1m/1m,
嘿嘿...這就嚴重了...

再來是離2m/2m

這更複雜...

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
喇叭擺牆角,單就低頻部分而言(不含中高頻)會比較平順,也就是說,低頻細節會比較多,比較不扭曲;
喇叭離牆遠些,發出的低頻會打到牆面再傳到聆聽位置疊加在直接音上,因此低頻就會高高低低很亂,扭曲的很嚴重,細節大幅損失。

那一般說喇叭擺牆角不好,低音會轟的很嚴重,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頻率越高越有指向性,喇叭發出的高頻直接音不會傳到側牆及背牆,並沒有如同低頻的累加效應,
這就成了高頻不增加,低頻卻會被牆角增幅,二者相較之下,就變成低頻過多轟的亂七八糟囉~

這種狀況對於一般完全沒得調整的大型喇叭而言,沒救;
對2.1系統而言,問題就不大,調整超低音音量即可。

其實,單是靠調音量還是不夠,
調音量有二個考量,讓第一波拉平?還是讓長時間振幅頻率響應拉平?
前者平,瞬間爆發力十足,動態凌厲;後者平,拉長線的管風琴、大提琴就自然平順;
但前者平,後者就過多(低頻總是在空間緩緩消散);後者平,前者就不足;
這就得靠DRC來救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