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那,該怎麼運用impulse response圖?
例如這張圖,全頻段,比較有無吸音物
兩相比較差異相當明顯,而這吸音物,不過是幾張薄毯而已,惠而不費,豈有不用的道理?
先來解釋這張圖怎麼看,
橫軸標示著時間,單位為ms,milli-second,毫秒,也就是1/1000秒。
縱軸是振幅,是音波往復震盪的幅度,也就是聽起來的音量大小。
範圍標示+-1之間,因為測試時音量會有些差異,修正其差異,化成相等大小以方便比較。
有+有-,因為音波是前後往復的疏密波,看喇叭單體的振動就懂了,+是振膜往前,-則是往後。
那麼,這張圖二條線,哪條好?看看第一張圖,越接近那樣的,就越好,
所以,紅色比較好,簡單說,就是尾巴越乾淨的越好。
上圖是線性,有+有-,細節比較多,若要單純看音量,就轉成這張ETC,energy vs time chart,
同樣橫軸是時間,縱軸也是振幅,不過統一化成最高音量0dB。
這就能看出吸音物造成的差異有多大,約略在2~5dB之間,6dB就有一半或者說二倍差異了,可見得簡單的加上吸音物有多大的效益。
再來,看看二條線的差異處,大約在1, 1.7, 2.6, 3.4, 3.8ms有明顯的差異。
這個例子是在左側牆、右側牆、地板、聆聽位置背牆上加上薄毯,那麼那幾個時間點,就代表著喇叭發出的音波經過各個反射點後傳到聆聽位置的時間。
至於哪個時間是哪個點,做個實驗,在特定點上,加上吸音與不加吸音分別測一次當然就知道。
另一個方式是計算一下,時間x音速340m,所得的便是音波傳遞的時間,不過這是與喇叭發出的聲音直接傳到聆聽位置的時間差,藉此推算一下,便能知道每個點是圖面上的哪個時間。
例如這個例子,紅:左聲道,綠:右聲道
1.8ms處左聲道有根非常強的反射音,1.8ms等於0.62m的距離差,
以三角函數算一下,可以驗證出那是左前方蓆上的一塊木板。
而右聲道沒那塊木板,因此反射點是低一些(也就遠一些,慢一些)的蓆,蓆面的反射量當然遠比木板低,就是約1.95ms那根。
以同樣的手法,可以推算出1.7ms那根該是側牆,對左右聲道而言,分別是左右牆,因為這空間左右對稱,所得的左右反射音量也相當接近。
因此,先測一次impulse response,看看哪幾根反射音最強,
在該反射點上加上吸音物,或者說,拿掉某些反射物,
就能大幅改善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