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測的Dynaudio Consequence UE的impulse response挺特殊,
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Marshall Day IRIS 3D impulse response measurement
這要拿來做啥勒?
似乎只有VR和建築聲學有用了...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線音源喇叭在一般居家空間中的impulse response
抓收集到的四對線音源設計的喇叭來看看impulse response,Magnepan MG1.7, MG20, Nola Grand Reference 5, Genesis G2
每一款的間接音大概都是二根比較強的,還有一根弱的多。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號角Impulse response續車拼!TAD參戰
延續上回的比較(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2/impulse-response.html ),取三個扁號角
紅:JK PM122
藍:LALS Classical 3
綠:TAD2402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回音的impulse response--獨立森林三號
關於獨立森林,請看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27.html
上回去測1~6號時(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08.html )
,特意針對3號測試DRC的效果,
因為這個空間有嚴重的回音,該是源自於喇叭後面(也就是這張照片的右側處)的樓梯間,以及上面的天井。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Impulse response是啥?續,中低頻
上回談的是全頻段的impulse response,
若是對impulse response處理,濾掉高頻,那麼看低頻會更清楚些,
這張是只看2KHz以下的中低頻
可以看出右聲道(綠)在5ms處有根很強的反射音,左聲道(紅)就低一些。
同樣的手法,推算5ms等同於1.7m距離差,找出反射點,對該處處理;
不過,吸音對中低頻效果不大,這就只能用二次餘數擴散板之類的手法囉...雖然說,也不容易,體積與面積會相當大...
不過,吸音對中低頻效果不大,這就只能用二次餘數擴散板之類的手法囉...雖然說,也不容易,體積與面積會相當大...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Impulse response是啥?
impulse就是個猝發音,例如這個測試用的輸入訊號
餵這樣一個猝發音給音響系統,觀察輸出的結果,就是impulse response,可以譯為猝發音響應。
這是觀察系統的瞬時變化狀況,而一般人熟悉的振幅頻率響應,則是觀察系統的穩定狀態。
看這幹嘛?
當一套音響系統再生音樂時,任一時間點,欲再生下一時間點那可能差異極大的音波,倘若此系統能有完美的impulse response,那麼便能完美的再生該音波,也就是完全傳真音樂。
以直覺觀點來想,一套音響系統必須能夠瞬發瞬收,反應很快,所謂的動如脫兔,有人稱之為暫態反應很好。
倘若要衝,慢了一步,或是衝不到頂,要收,收不住,還闖過頭,拉回來後還往復震盪半天才停,
那要再生繁複變化無端的音樂,就難了...
而以上所說的“音響系統”,除了一般所說的訊源+擴大機+喇叭外,還要加上空間。
這不就是上段所說的,要收,收不住,還闖過頭,拉回來後還往復震盪半天才停?
因此,整個音響系統,必然無法達到完美傳真,甚至該說,保證差遠了~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Impulse response大車拼!續集--號角摻一腳
上回的比較,缺了一種類型,鈦振膜壓縮驅動器扁號角,
取上回比較好的
Avalon diamond--鑽石凹半球高音(紅)
取上回比較好的
Avalon diamond--鑽石凹半球高音(紅)
Quad ESL 630 Pro--靜電高音(藍)
與雷爾斯LALS的Classical 3鈦振膜扁號角(綠)比較
先聲明,我和雷爾斯很熟,沒事就去那邊閒坐,要說我替他們打廣告,也可以啦~
他的產品好的一面,我當然會宣揚,差的一面,我就會去鞭策小柯與阿興!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Impulse response大車拼!
老是看那些圖,也挺無聊的...
來玩個花樣,比較最近收集的一些高價喇叭的impulse response!
有啥意義?看看這些高音單體有多精準啊~
前提是,我測試的是整個系統,器材加空間,
不過以impulse一開始的1ms而言,該沒受到空間的影響,因此所得的結果便是器材的總和,
其中訊源都是EMU-0404 USB,所以差異就在擴大機與喇叭。
理想的impulse response該長這樣
來玩個花樣,比較最近收集的一些高價喇叭的impulse response!
有啥意義?看看這些高音單體有多精準啊~
前提是,我測試的是整個系統,器材加空間,
不過以impulse一開始的1ms而言,該沒受到空間的影響,因此所得的結果便是器材的總和,
其中訊源都是EMU-0404 USB,所以差異就在擴大機與喇叭。
理想的impulse response該長這樣
衝上去,快速的收回來,訊源與擴大機是電訊號,要做到這程度很容易。
而喇叭單體的振膜都有重量,總是會衝過頭,收不住...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Denon DCD-1650AE、Sony XA3ES、Sony SCD-1 vs impulse response
2011/11/23補述:這篇觀點不對,留下來當做當初摸索的過程記錄。
今天測了Denon DCD-1650AE、Sony XA3ES、Sony SCD-1,
log sine sweep燒成CD,振幅是-3dB,以待測機播放,其單端類比輸出以EMU-0404做ADC。
Denon DCD-1650AE
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DRC測試--Mayor家impulse response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DRC使用小技巧---impulse的最高點
DRC有個部份讓我踢了鐵板,花了二、三天才搞清楚怎麼回事,
產生filter的程式drc,可自動找出輸入的impulse reponse檔中impulse的最高點,
但這部份只是隨便寫寫,找到的可能是echo的最高點!甚至可能是反相的最高點!
因此我寫了個小程式,用以找出真正的impulse最高點。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2009年8月1日 星期六
DRC校正測試--Impulse response oversampling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