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擴散與吸收要適當搭配?

音響迷有個流行說法,搞被動空間處理,必須擴散與吸收適當搭配;
何謂適當?有數據嗎?還是人人自己聽、自己決定?
怎麼聽?會不會聽流行要這樣、聽Jazz要那樣、聽西洋古典又是另一樣?
喔,音樂廳就是這樣,每個樂種需要的空間反射殘響不同,因此音樂廳都會有一堆可以調整反射殘響的板啦、布啦...
那,人家在音樂廳調整好了,錄下來,又混音混好了,變成二聲道的唱片,在你家聽,你家該怎樣才好?
應該不會是聽每類音樂都不同吧...

反問,戴耳機勒?幾乎可以說,沒有反射,沒有殘響,聽來如何?
超級清晰啊...
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如果你的空間搞的像耳機那樣,聽音樂最清楚!沒錯吧?

所以喇叭都要在無響室測啊,完全不受空間影響,真真實實的喇叭原本實力,確切的再生前面來的訊號,也就是唱片/錄音,這邏輯沒錯吧?

老音響迷別緊張,你以為搞成像耳機那樣,也就是無響室很容易嗎?
成本超高啊!空間尺寸得吃掉很多啊!
拿你現有的的居家空間若想搞成無響室,剩下的空間,你大概只能縮成個球在喇叭前面聽哪...天坪和地板都吃掉一公尺以上,剩多少?


http://youtu.be/mXVGIb3bzHI

好啦,無響室再生音樂雖美好,但居家實作幾乎不可能,而且,不適合生活;
先說個故事,我曾去某個砸大錢的音響室,空間非常大,非常高,喇叭後面重吸音,又是黑色,又沒燈;
我在裡面待了三小時,一直覺得好怪啊...怎麼喇叭後面像是個黑洞呢...都沒聲音反射回來,有點可怕...
人啊,是靠聲音反射感受空間尺寸,你在野外就算閉眼也覺得開闊是吧?
喔,這空間雖然讓我覺得像黑洞,其實,那面牆的低頻還是吸的不夠多,還是有反射,當然,我用microphone測的。
反正,實作不可能搞成像無響室那樣,你也別緊張,做不到啦,遠遠不及勒~

好啦,回主題,擴散與吸收,差在哪?
吸收呢,聲音就被吃掉了,不見了;
擴散呢,聲音被打散,然後呢?彈到別處去,
然後呢?如果沒被吸收,繼續彈...

https://youtu.be/XobQ1-zBAfs
中年人該玩過這打磚塊遊戲吧?
前浪接後浪一堆音波在房間裡不停的迴盪,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很好聽嗎?
這才真的會讓人瘋掉,啥都聽不清楚啊...
幹嘛不直接吸收掉?無聊...

再說,擴散板能打散的音波頻段往往與其深度有關,你能接受30cm深的擴散板嗎?好厚一塊...
這麼深可以打散283Hz以上,但這麼深,就能吸收到100Hz囉~
哪個划算?

由以上可知,以音樂再生而言,就理論與實作,擴散都不如吸收。

拉回主題這問句,擴散與吸收要適當搭配?
這是音樂廳、錄音室在搞的,不是再生唱片、聽音樂的你該搞的,人家錄音師已經搭配好了啦~

那吸收該怎麼搞?
喔,千萬別自已搞,音響圈搞空間的招數幾乎都錯,而且錯的很離譜...我跑了一大堆,全都亂七八糟.... http://records2ear.blogspot.tw/search/label/%E5%90%BE%E7%AD%89%E6%A8%82%E8%BF%B7
更誇張的是,音樂人自己搞的也多半同音響圈的招數,真是暈了...
請找知耳氏 http://records2ear.blogspot.tw/2015/04/florian_17.html
讓建築聲學科班出身、又有正規錄音室與室內設計實務經驗的Florian來幫你好嗎?我實在是看不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