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說會差多少?我猜3~6dB吧...低頻...
6dB也就是差了一半勒~不好嗎?
重點在,低頻,駐波峰值21dB,只壓低6dB...杯水車薪...搞這個做啥?還不是要靠DRC救?何必?
來看看impulse response二次比較,
看得出來差異嗎?一點點...轉成ETC,可以看出大概是3~6dB...
側面不是也有擺棉板?應該也會吸收中頻段啊?
重點在,他的喇叭擺法是離側牆超過1m以上,側牆的中頻間接音很弱啊...
比較明顯的差異是低頻的衰退率比較好,如預期...
大概快0.15秒衰退到-48dB以下...100Hz以上,以下還是沒啥差異...預期中...
效果怎麼會那麼差?
很簡單,算算比例,就算是二、三十片棉板也佔不到總牆面的1/8,當然沒有多大效果...砸下去的錢划算嗎?
試問,搞這樣二、三十片棉板值得嗎?效益高嗎?
同樣的功夫,如果用在壓制中高頻殘響,需要花那麼多錢嗎?
棉板不也能吸收中高頻?
沒錯,但,擺在哪?
喇叭單體在正面,朝聆聽位置發出,側面與背面根本就沒中高頻直接音,棉板擺在那些位置根本就沒屁用...幹嘛這麼擺?請問?人家怎麼做,你就照著抄是嗎?
真要有效該是擺在聆聽位置這半圈吧?怎麼會擺在喇叭那半圈勒?
但,聽來中高頻有改善勒~
對啊,二次反射以後的殘響當然也是會打到棉板被吸收,但,幹嘛不搞成一次反射就被吸收?效果不是更好?
而且吸收中高頻需要搞到10cm厚的棉板嗎?錢太多?爽?
如果改成布簾勒?布滿整個牆面只要幾分之一價格啊...效果還好N倍!
再說一次,不過是國中物理,很簡單,眾人亂搞了幾十年,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