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左聲道的log sine sweep測量轉成Impulse response的結果,
由上到下分別是校正前、校正後實測結果、校正後模擬結果。
校正前緩緩的拉上去,顯然高頻響應不佳,這也導致掉下去又衝過頭;
校正後的實測結果相當不錯,impulse一開始沒能完全拉到頂,該是因為3.4KHz仍舊無法拉平的結果,到頂後掉下來震盪的波型已經相當接近理想狀況了,
但,與模擬結果比較仍舊可以看出高頻下段的響應不足造成的影響。
這是右聲道的比較,相當類似。
這部份驗證DRC可有效的校正振幅頻率響應。
至於echo部份,
左右聲道都有2, 4.3ms時間差的echo,轉成距離則為0.68, 1.5m。
0.68m應該是聆聽位置的背牆,約莫0.3m;
聆聽位置與喇叭距離3.5m,離地板0.95m,離天花板1.85m,
折算距離差為地板0.5m,天花板1.5m;
可見得天花板造成的echo最強,振幅peak to peak已大於喇叭輸出的impulse。
地板的echo呢?怎麼看不出來?
還是有,右聲道比較明顯,就是impulse後的第二個突起,左聲道幾乎看不見,
其實這是因為我的測試模擬實際上我聆聽的狀況,聆聽位置前偏左有張矮桌,上面擺了PC,因此擋掉左側地板的echo。
另外,左聲道在5.8ms處也有明顯的echo,這該是左側牆,距離比天花板稍遠些,且有個屏風擋住一半;
右聲道則是在5.8ms處也有個小些的echo,這就看不出來是由何處來的...
而0.6ms處那個小小的echo,該是右側牆,喇叭就貼著右側牆角擺,正面朝聆聽位置。
那麼DRC可以解決這些echo嗎?
看起來,似乎沒改善,還更差了!
以4.5ms(也就是4.3ms時間差)的天花板echo來說,校正後的振幅反倒更大了!
但這是以time domain來看,以frequency domain來看又是另一回事...
不過還是看得出一些譜來,
振幅加大是因為高頻響應比較好了,或許該考慮在天花板上加些吸音裝置,或是擴散板;
此外,左聲道在4.75ms處,校正前有明顯的低頻echo,校正後則低非常多,這部份該是消除駐波的部份;同樣的61ms也是類似。
而右聲道或許因為擺在牆角,天花板的駐波就不明顯,
那,背牆與側牆的駐波呢?這由impulse reponse不容易看出來,
這還得另外的工具,正在準備中...
由以上的分析,DRC這種以time domain方式運作的filter,適於處理低頻問題(因為處理高頻容易出現artifact),
因此應搭配高頻吸音較重的空間,這不難達成。
反過來說,
空間處理,以傳統的被動式佈置法,
原本就是高頻好調整,低頻難應付,搭配上DRC正好。
結論,以傳統被動佈置解決高頻,以DRC這類的主動DSP解決低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