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唱片中的回音

前陣子看到AES老先覺的研究說,人們對錄音好壞的評判標準是:空間感;
難怪啊...台灣音響迷最喜歡那些有一大堆回音的唱片,蔡琴那張機遇啦,許景淳那張天頂的月娘啦...
不過,各位音響迷,是否想過,那些回音怎麼來的?
找個大教堂錄音?
才怪~真實的回音才不會那麼乾淨漂亮勒~那些都是做出來的啦~
在吸音很重的錄音室錄音,然後套上reverb,其實就是某個impulse response(可以說是種回音響應),這可以是真實空間的impulse response,也可以是人工製作的,也就是說,這過程就是在加入空間感,搞出個虛擬的舞台之類的。

搞這些幹嘛?
為了創造餘音裊裊、繞樑三日這種感受啊~
大家都喜歡,音響迷特別愛聽這種,也特別愛用這種來比較音響差異,顯然這些回音並不是很容易由音響再生出來;
為何難?
因為很細微,回音一定比主音弱,又緩緩消散,訊號很微弱,要再生這些細節得要相當好的音響才行。

再問,你的喇叭擺在哪裡?房間裡,
這房間有沒有回音?當然也有,
當喇叭再生唱片那虛擬空間的回音時,又在你的房間變成回音,這回音的回音會是?當然是亂七八糟啊...
所以說,要能唱出唱片裡的細節,得盡量壓低喇叭與你所在這空間的回音;
直覺作法是吸音,這請找知耳氏Florian;
不過吸音要搞定低頻很難,太佔空間,還是靠DRC吧;
DRC嘛,就是前面提到在音樂中加入空間感過程的相反,在喇叭唱出來的聲音加上個喇叭所在空間的反impulse response抵消回音,就搞定!

看這邊 http://miaofoundry.url.tw/products-and-services/DR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