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DS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S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DAC -> ADC -> DSP -> DAC?

如果有套音響系統的訊號是這麼跑 DAC -> ADC -> DSP -> DAC -> 擴大機 -> 喇叭,你認為合理嗎?幹嘛不先DSP運算完再轉成類比?沒事轉過來又轉過去,類比一定會有失真與雜訊,ADC與DAC也會有,搞這招不是勞民傷財?應該是DSP -> DAC  -> 擴大機 -> 喇叭,才對吧?貓窩的DRC就是這麼做,精準、低失真,而且低成本。

再說一次,電腦做的好的事就讓電腦做,便宜、快速、彈性大、資源充足、牢靠品質穩定,重點壓在音響部分,搞好DAC才是正途。

喔,你知道為何會有那種轉過來又轉過去的作法嗎?原本是拿來賣老頭的啦~老頭怕電腦,所以...反正他們的耳朵也都不行了,哪裡聽得出來一堆失真與雜訊勒...

2020年9月3日 星期四

DSP的誤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pacitor

各位音響迷知道電容的誤差多少嗎?20%很正常,5%也還算買得到,再小就很少了...
電感不會比較準,多半誤差很大;電阻比較好,就算是10W等級,1%不難買。
這誤差是指同一型號個別誤差,事實上,數值會隨溫度、電壓、電流量而變,還會因為老化而變;
還有,電阻不會只有電阻值,也會有多冒出來的電容值、電感值,功率越大的,這狀況就越嚴重,電容、電感也類似,也就是說,你照理論設計,實際上多了一堆奇奇怪怪的出來...夠慘吧?

DSP運算呢?以32bits floating point而言,數值誤差是2的-31次方,你可以算算要運算幾次才會累積到1%;如果是64bits,那更是不得了的低只有2的-52次方...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iPhone的聲音zoom in


https://youtu.be/iSxSDhZa2Qk

正好前兩天看到有人在哭夭說iPhone的錄音都沒改善...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玩過那一堆音效嗎?

很多音樂播放軟硬體上都有些音效處理,iTunes上就有一堆,你用過嗎?或許玩過一、二回;
你每次聽音樂都用嗎?我猜,很少人會用,或是根本某天亂按之後就不管了,根本也不知道有沒有用...
對這種東西,你的感想是?多半人該是:喔~好玩喔~
沒了,就這樣,會改變聲音,但,不會讓你覺得聲音變得非常的好,對吧?
用音響聽唱片,要搞出各式各樣不同的聲音實在太容易了,對吧?這邊轉一點,那邊轉一點,這邊多一點,那邊少一點,就能創造出無限種組合的聲音特色,
這,有意義嗎?把阿婆的聲音調成少女聲,或是把每個破瓦落地都調成帕華洛帝,幹嘛?你是錄音師?製作人?難道是心嚮往之,自已在家扮個家家酒?

搞音響,難的不是搞出不同的聲音,而是搞出相同的聲音,那錄音現場的聲音,那唱片製作者想呈現的聲音,對吧?

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Backes & Müller BM Line 50

http://www.backesmueller.de/en/products/line-serie/bm-line-50.html
原本以為那高音是絲帶,卻是號角!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Backes & Müller BM Line 100

http://www.backesmueller.de/en/products/line-serie/bm-line-100.html

啥?蝴蝶?真是看不懂啊...
Well,重點是,用上impulse response correction哪...規格看來是主動喇叭,內建DSP,外型就是個號角。
另外有加上空間處理DSP,但這部份提到PEQ,似乎還是用EQ...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以耳機模擬錄音室

https://thenextweb.com/insider/2018/03/16/app-makes-headphones-sound-like-pro-recording-studio/

這點子蠻妙~
作法就是以假人頭麥克風取得錄音室的impulse response,再加上對耳機的頻率響應補償就行了。
實用上能做啥呢...該是用在"保證錄音師聽到的聲音再現"!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入門 -- Loudness


https://usa.yamaha.com/files/95D491175D6D47049B2C9932C51C3874_12074_240x226_b8c645708b2e7daf63ffb6a0f92b9856.jpg

有人提到loudness這東西,其實就是低頻加強,為何要搞這個呢?先看看等響度曲線就知道,
當音量壓低,人耳對低頻的感受度就下降,反過來想就是低頻得要更大聲才會覺得平衡;
另一方面,這也是小音量聽音樂時不覺得駐波轟聲有啥影響的原因。
古早的擴大機上的Loudness開關就是用在當你小聲聽音樂時,增強低頻讓聲音聽來平衡。

當年我開始摸DRC時就提到這功能了,要做得好嘛,必須整個系統一起做,因為人耳等響度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Waves Nx

http://taiwanbeats.punchline.asia/archives/18002

這東西就是想讓耳機呈現音場,實際作法是在訊號中加上雙耳時間差、相位差、身體繞射;
這用在混音監聽確實不錯,音樂人可以省下大錢搞好喇叭與更貴的空間;
一般聆聽音樂當然也可以用,只是以耳機聆聽多半是不得已,多數人還是會傾向於以喇叭唱出來不受那條線羈絆。

效果呢?

https://youtu.be/JdziarvZ1d4

我用舊版iPhone耳機聽,嗯...很勉強...只聽到某種空間感...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Onkyo AccuEQ & AccuReflex Technology


http://youtu.be/eGB31HS5faY

看來是對現實低頭搞個利用天坪反射省成本的招數...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DSPeaker

http://www.dspeaker.com/en/products/20-dual-core.shtml

似乎也是EQ...
這東西如同之前的Accuphase DG48,可以讓你自己設定最終頻率響應曲線;
反問,你知道設定那曲線會有啥效果嗎?
當然,我問的是,聽起來如何?
頻率響應其實是長時間響應,而人耳聽感既有長時間也有短時間,轟是長時間,沈、猛是短時間,你知道這二者之間有啥關連嗎?
我真還懷疑有幾個人會用這種機私...

又,DSP+DAC當然有好處,便宜,但,這麼小的體積,這麼一點價格...我說,不如iTunes的EQ拉一拉比較快。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HomePod ! Apple再度做喇叭!

正在寫CD這個音響革命來自於圈外人,Apple就出招了...
https://www.apple.com/homepod/

這個該是要和Amazon那個語音介面拼,體型很小,直徑只有142mm,當然可以唱音樂,顯然也不會太好,不過,台灣的那一堆鵝蛋喇叭會直接bye bye...
我說,Apple又做這種學他人招數產品,真的不太妙...


結構上,頂部一個低音,側面七個高音,這當然是為了讓你在房間裡各處都聽的清楚,高音有指向性,不過,七個這數字有意思...或許是精算過擴散角吧...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B&O能模擬任何空間的實驗室

http://www.digitaltrends.com/cool-tech/sound-lab-replicate-any-acoustics/?utm_content=bufferf536e&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campaign=buffer

這當然是先到某空間去錄下其特性,再轉換成一堆喇叭在無響室中放出來;
搞這個,就不用跑來跑去到各個空間去測試,快多囉~

能做啥用呢?這篇第一項就提到豪華車內的音響設計,
嘿,汽車音響生意實在比HiFi大很多啊...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XPUMP

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819767230/xpump-turn-any-sound-source-into-a-home-theater-ex?ref=1.jellop-ads.com&utm_source=jellop&utm_medium=facebook&utm_term=1.jellop-ads.com&utm_campaign=CB&utm_content=xpump-CB2

這東西標題寫著二聲道變成劇院...太扯...
先聽聽效果

https://youtu.be/ELHiogepmzo

如何?你想這動了啥?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唱片與live大不同

http://ysolife.com/feature-from-recording-to-performing/

參與過錄音室作品製作過程的樂手必定理解,從錄音、混音到最終成品完成,現代的音樂製品在製作上,已都是數位化並大量運用電腦上的各種聲音處理工具(外掛/插件/Plug-ins);因為在數位的世界裡,對於聲音的處理存在無限可能,然而,這對現場演出來說,電腦化卻成了工程師最頭痛的問題,因為數位世界裡的運算延遲,一旦明顯出現在現場,將足以導致樂手/歌手無法忍受,甚而被迫中斷演出,因此,錄音室作品的製作和現場演出只好各走各的道,各用各的設備,造成樂團在發完唱片後,幾乎無法在演出的時候做出跟錄音室作品相同的聲音品質(除了那些錄進來之後完全沒做任何混音處理的作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來聽現場表演的觀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支持者就越來越少。

一堆音響迷應該都沒想過吧...絕大多數的Pop、Rock唱片都是一堆DSP處理啊...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Nura -- 能自動微調適合每個人的耳機?


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nura/nura-headphones-that-learn-and-adapt-to-your-uniqu?ref=17.jellop-ads.com&utm_source=jellop&utm_medium=facebook&utm_term=17.jellop-ads.com&utm_campaign=CB&utm_content=Nura-CB2

這東西的重點在,說每個人聽見的聲音都不同,這個能自動調整成適合每個人;
怎麼做到?沒提,只在video上畫個簡單的波傳遞。
這張圖上也沒提到有microphone存在。

每個人聽見的聲音真的都不同嗎?當然,就算是同卵雙胞胎,也是獨立成長,耳部總是會有些差異,而且音波傳遞到耳不只會透過耳孔的空氣,還會透過整個耳,甚至整個頭、整個身體,因此人人聽見的聲音都不同;
老人聽不見極高頻,小孩能輕易聽見16KHz以上,這大家都知道。

那,這東西像是助聽器囉?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Kii Active Wave Focusing


http://kii.audio/en/tech-acou.html

看來是藉由擺在背面的單體發出與前面相反的波抵消掉繞射到背面的低頻反射,
那,請問,側面怎麼辦?

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BBE

Cowon這篇說用了BBE的技術以解決喇叭/耳機的相位誤差問題
http://www.cowonglobal.com/product_wide/product_etc/product_bbe.php

但,Cowon是用在自己的player上,那怎麼知道搭哪隻喇叭或耳機相位怎麼差法勒?
怪異...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那reverb...

某天聽見一張這幾年發行的LP唱片,歌聲一出,reverb...
也就是人工空間殘響,這當然是用DSP做出來的,
呃...這樣的音樂用LP聽...

錄音師說,沒DSP怎麼交件給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