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樂行者之一 -- vicnest

苦哈哈樂手免費贊助計畫( http://www.miaofoundry.url.tw/products-and-services/DRC/DAWwithDRC/freeSupport/ )之一例

一坪半大的studio?
沒錯,就是一坪半而已,年輕樂手vicnest的工作場所就只有這麼大,克難啊...
他在這空間裡混音、監聽成果,也錄些吉他。
這是我首次去時的樣子,
這小小的房間,就雙手張開那麼寬,座椅往後退一公尺就頂牆了。

空間小,雖然前面加了不少布類物品吸音(左右那大二塊黑色物是一種低頻吸收材),但後面完全都沒加,因此中高頻的間接音還是相當重,對話時會哄,拍手會泱泱響。
喇叭是用Genelec 1029A,這對小傢伙相當不錯,之前去Andy王那裏也是用這對(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7/genelec-1209a.html ),雖然低頻只到80Hz,但中高頻段清晰精準,絕對是相當高的成就。
來看看瀑布圖,就知道這對喇叭有多好,高頻
 中頻
第一波都是近乎直線!實在好的誇張。當然,這也是因為是近距離聆聽的關係。
主動式,內附擴大機,右下角那個就是音量調整,vicnest還貼上格子紙,以便精準調整。
為何?
音量調整這種東西都是用個可變電阻,抓二個來轉到同樣的位置,聽來也不會完全相同,
一般擴大機用雙聯式,同時生產誤差會低一些,像這種主動式,那調音量時就麻煩了...
vicnest得動用microphone,送出測試訊號,看訊號振幅來調整。

雖然說看起來相當不錯,不過,還是有個缺點,而這缺點一般人不會注意,vicnest卻能聽的出來,而且很在意;我想,這就是樂手與聆樂者的差異。
故事是這麼一回事,那天我去弄了二組DRC參數(修正系統及空間效應,看這裡 http://web.me.com/miao.foundry/DRC/principle/ )給vicnest(免費!我很樂意贊助苦哈哈的樂手),接著幾天就有這些對話

拿來監聽mastering的結果,是還蠻好判斷的,比較不會被房間的聲音特性騙到,我邊mastering邊開關比較,通常有DRC的情況下好聽的,關掉DRC還是好聽。反過來就不一定了。
是還蠻有助判斷的。  
... 
修正過後的聲音是真的很方便判斷問題啊,我以前只自己玩過一些不專業的IR DRC,效果很差,所以才會抱著保留態度。
... 

我之前拿一個朋友樂團的混音,覺得他的4k-6k左右很刺,整體頗薄,可是過了DRC之後又不會這麼刺,就變成他們原本請國外的mastering比較好聽,我弄出來的版本偏悶這樣,
他所說的那個4~6KHz的問題呢,看相位圖就知道,左聲道,紅:未經過DRC校正,藍:DRC校正後
校正前,低音與中音單體因為分頻電路而有相位扭轉,因此聽來不自然。
相位不容易理解?
改看瀑布圖比較簡單,上:校正前,下:校正後
校正前高音先出來,中音慢一步,校正後就同時出來了,聽來當然就顯得自然,而不是詭異的刺耳感。
相位就是指時間差,只不過與頻率/週期有相關。
vicnest聽的出來這個,真的是讓我佩服啦~

這同時也顯現系統(器材+空間)的表現會讓人下錯誤的判斷,
嘿嘿,別隨便說那張唱片不好喔...
對混音/mastering而言,更是重要啊~

再拉回Genelec 1029A這喇叭,還有個問題,該說問題在喇叭下面的架子,上面那張照片可以看出那是個細細瘦高的金屬架,上面墊上泡綿吸音材,喇叭再擺在上面;
一碰喇叭,就整個前後晃動不已...這...當然不行啊!狀況與Andy王相同...
於是我建議vicnest在牆面上再多掛些吸音材質,喇叭腳架換掉,改成用空心磚(夠便宜)。
在此之前,vicenst提到

我今天想說先用適合的IR來混音跟mastering試試看,所以喇叭就先沒動了,總算弄完最後一首了,成品還頗滿意的。混音了一首,remastering了三首。
之前很難判斷到底對不對,就得跟耳機交叉比對,現在耳機跟喇叭出來的聲音特性比較一致,在有DRC的喇叭下聽起來OK,到耳機下聽起來都還蠻正常的。
弄完了就可以想辦法擺設喇叭了,不過就要忍一陣子沒有DRC的便利了 XD

第二次去時,就變成這樣啦~
前後都掛滿布。
來看看效果如何,impulse response,左聲道,紅:原本,藍:新擺設
差異夠大吧!
高頻段間接音大幅衰減。中低頻段也是
搬到台北這邊,至少房間是對稱的,原本是很怕棉被上去了又會沒有音場,不過今天這樣用四個毯子遮牆壁弄好,聽起來真的舒服很多,雜亂的回音少很多,比較好判斷。
原本很容易過刺的高音也改善很多,變成清脆悅耳的感覺,跟原本有DRC的時候還蠻像的。

就連低頻段也有大變化

不過呢,這應該不是因為那些布吸收低頻的效果,
看看瀑布圖的比較就知道,上:原本,下:新擺設
先看右邊,消散的時間差異不大,
再看左邊,第一波在200Hz左右由原本的混亂變成很漂亮的直線。
這差異嘛,就在喇叭腳架
原本用那晃來晃去的腳架,共振頻率大概就是在200Hz吧...
再看一次上面那張全頻段的impulse resp,有個重點,一開始低音單體收回來衝過頭,又衝回去的部份少很多。

空心磚的喇叭架整體音色扎實好多,原本鬆鬆軟軟的感覺不見了,我的1029A從一開始就是在那組midimall給我的"喇叭"架子上,我今天才真的聽到他的聲音。
感謝你的寶貴建議啊!!
不過待起來有點過於溫暖。哈哈
又,其實vicnest後來這喇叭的擺法還是不對,喇叭前緣應該貼齊空心磚前緣,甚至突出(如果不會有跌落的危險...),以壓低繞射效應。

第二次去時,還多了個超低音,LALS的12",
那段時間vicnest一直在找超低音,以補足80Hz以下,於是我商請LALS的小柯給他個苦哈哈樂手超低支持價,

今天去LALS試聽,我訂的那款12" subwoofer還沒有現貨,他那邊只有JBL單體配上他們箱子的。
JBL紙盆的這隻反應速度比較差。配上他們自己布邊紙盆的反應速度他說會更快。
不過有試聽15"的subwoofer,感覺很不賴。延伸的很自然。
他們的書架喇叭Classical One頗厲害的啊,聽起來音場跟浮現度都很夠,很多東西聽起來都很舒服,小音量的時候也不賴。
搭配上15" subwoofer補足低頻延伸與量感。
後來改聽Classical 12"一對,他放的鼓solo真的讓我回想起從前練團的時候站在鼓手前面的感覺。
臨場感跟punch都很扎實,很真實的感覺。
我從下午兩點聽到了五點多,差點不想回家了,哈哈


來看看有無超低音比較
無超低音由100Hz起陡降,加上超低音後,就轉成緩降至50Hz,這才能涵蓋大半的樂器頻段,混音/監聽才會準。

最後的頻率響應
超低音部分是我調整的,補足50~100之間就好,音量太高反倒會轟。
這張圖可以看見中頻段凹凸非常大,這是因為這空間很小,間接音與直接音的行程差小,因此梳形濾波效應的頻段就比較高。

那麼經過DRC之後呢?
這要看是哪一組參數,我調整了好幾組給vicnest,
幹嘛?
他耳力好啊!pre echo稍微高一點他就聽的出來,
混音與Mastering的通用性真的是需要很優秀的監聽環境,能夠用DRC在自己空間弄出精準的監聽環境,真的是美夢成真啊。
這句話裡學問不少...
一般而言,我會調整岀一組整體頻率響應比較平順的參數(下圖綠色)給樂友,但這個通常pre echo比較高,
(紅:校正前)

對vicnest而言,混音時聽來就會顯得有些額外的空間感,那麼要設定樂器的定位時就會錯亂,
因此我給他另一組校正量較低(上圖藍色),但非常清晰乾淨的,用在混音,
但建議他最後mastering時(也就是調整整體比重),該用頻率響應比較平順的。
來看看二組參數的pre echo差異,
就是這一點點差異造成那些微的假空間感,對聆樂者而言,不成妨礙,
對混音師而言,那就不能接受!
所以說,別隨便說那張唱片錄音不好喔...人家專業者花的功夫絕對遠比你我聆樂者多太多了...
但vicnest可不是這麼容易打發勒~
上面那張振幅頻率響應是設定成由低往高微降3dB,而vicnest在mastering時也是設定成整體比重如此,
那,這就有個問題啦,mastering設定如此,再經過設定也是如此的DRC處理後監聽,會不會太暗呢?
於是我們又做了個實驗,拉平的,
這兩組平直的真的不太適合大音量下久聽乍聽之下比較開闊,但是聽久了很累。而且很多音樂會聽起來太薄。所以我現在還是用40Hz加強到20KHz這組 
... 
1K ~ 20KHz -3dB的這組在耳朵不累的時候(剛起床)聽起來最剛好。平直的實在太多音樂都太刺。要是耳朵長時間使用疲勞的時候,對高音有點麻痺了,平直的這兩組聽起來就不會那麼刺耳。

還有另一個實驗是高頻延伸至22KHz的...

微量小聲的時候,平直到22KHz的聽起來因為高頻比別人多,而音量不足以到達刺耳的程度,所以可以當作聽起來有更高一點點的"解析度"。
一般聽高頻不太誇張的音樂,(有些硬是高頻5K以上平均比別人多個10dB),平直到20KHz的高音聽起來都頗清脆的。
在這種音量與音樂前提下,1k-20KHz衰減3dB的稍微悶了一點點,但是整體比較溫暖。
在大聲的音量下,1k-20KHz衰減3dB的長時間聽起來比較不累。

還有低頻到65Hz的...

哇,少了40Hz的那組音場完全比不上這組。
這組有種低音散布在整個房間底層的感覺。(清晰度而言第一組還是比較高,不過少掉50Hz對modern music還蠻傷的。)
第一組相較起來聽起來好近。
...
這組40Hz聽得到那種hall的感覺
原始錄音上的背景噪音也很清楚。
連鋼琴踏板聲都清楚很多。
...
多了低音是真的讓音場的Z軸出來,相對的XY都變得更為立體。
我記得書中大部分只有提到低音是foundation。可能也可以決定地基類型與長相吧。
 ...
以我的用法跟Genelec 1029A才轉到8點鐘方向就已經超大聲,subwoofer更是volume轉得很低
40Hz那組我只要稍微降低些input level,拉大送出去的output就好了。
我覺得延伸下去低音的感受度還蠻優秀的,並沒有轟炸開來的誇張感。
有種填滿空間的感覺,可以很明顯的降低"聲音是從喇叭出來的"的這種現象。
 
...
 阿姐鼓真的不錯聽,很不錯的低音。到40Hz這組才有感受度,65Hz那組聽起來限制整個音場了。
Radio head的The best專輯也是沒有低音的話完全聽起來就不對。低音tom tom特殊的迴盪感都沒了。
每天vicnest都會試了又試,給我好幾大篇e-mail,看得我頭暈眼花...
其實,我非常高興,能夠藉由他的經驗,以樂手的觀點確認DRC的各項特性 ,我自己也是頗有收穫啦~

除了DRC之外,當初vicnest找我是因為Andy王提到我弄了隔離變壓器效果不錯,
第一次去時,我就抓了250VA的去show了一下,vicnest於是拿了二顆去,再來又是非常認真的做各式各樣組合實驗,換插頭、換插座、換線、換接法...也是每次都丟好幾段錄音給我聽聽看差在那,真是不得了的認真...

他手上的器材是二隻喇叭各自有擴大機、主動式超低音、ADC/DAC、microphone前級擴大機、Echo Mona interface。
三個喇叭的內建擴大機都是約80W,用250VA的隔離變壓器實在不夠,我建議他改用500VA,於是他又抓三隻去,總共五隻!陣仗夠大吧?
為了省錢(苦哈哈的樂手),他只拿變壓器本體,找個便宜的箱子裝起來。
線則是用我建議的Canare 4S8,便宜又大碗。

我建議每個器材都各自有自己的獨立隔離變壓器,但vicnest想到的更多,他還搞二級隔離!
前幾天我用錄音試了一下,把一顆隔離變壓器接上另一顆隔離變壓器,聲音變得更乾淨有力。
例如這個組合
低音收斂不少,比較沉穩。
上面兩隻1029A的衝擊力跟高音清晰度都好許多。
整體力道感有進步。
三級隔離!
測試了一下,3次隔離聲音再更乾淨清晰些。低音的厚度會比二次的時候少。Subwoofer有過二次隔離聲音會更扎實一點。
...
實際試了一下,1029A跟subwoofer都得吃一級才好聽。
到二級反而力道出不太來。
不知道ADDA跟Mona在三級上的聲音對不對,訊源在二級200~350Hz左右中音(也同時是不乾淨的感覺)稍多的聲音聽得比較習慣。 
最後搞出四級隔離...真是瘋狂啊...

上次混音demo2的時候,ADDA跟Mona是放在第四級隔離上,結果我最近不小心把preamp留在第三級隔離就打開監聽,掛著DRC聽起來覺得怪怪的,後來AB test了幾次,敏感的小訊號器材還是很容易受到前面一層大耗電器材的影響。 現在換成一個器材接一個隔離變壓器這樣。感覺最聽得出混音裡的錯誤。例如demo2的大鼓太突出了些。在四級隔離的時候反而變得不明顯了。 

但是事情不只如此勒~
接地怎麼接我們又討論了一大堆...
為了好變換地線,我去買了個6孔的接線台,學你用錫固定壓線接頭,(你那條銅製的星型接地條比較難找)

然後把接線台露出來的部分都用絕緣膠帶包住。

比原先用地線都用鎖線跟綑在一起的聲音好很多。(原本偏悶,動態弱一點,音場縮小且高音比較毛躁)
大概是接觸面積比原本大,接合比較緊致。

解析度提升,但是低音相對量變少  (跟你網誌內寫得有點類似,低音變少(應該是不拖泥帶水)但是清晰度變好)
我在想我隔離變壓器內的水火線是不是也用這種壓線的方式接觸面積比較大。Cooper ig8300內用鎖線的接觸面積最大。
 所以光靠施工不好反而可以多一點低音量...
順便一提靠角落那黑色的吸音物
我測試過有沒有MK那兩面吸音墊吸收第一反射音,200Hz-4KHz左右的RT60大概會差個0.1秒左右。 而且離牆距離會影響吸收的好壞。
那,回到最重要的題目,到底vicnest搞的是那類音樂?
聽聽看他的作品就知道
Storyteller http://www.indievox.com/disc/26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